Quantcast
Channel: 南昌诗群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3

雷海基:谈诗艺术形态的构建

$
0
0

雷海基:营造意境需注意诗的完整性

——谈诗艺术形态的构建


为读者,阅诗刊作品,当编辑,审作者来稿,屡见凑泊而不成篇之作。清王夫之云:作诗但求好句,已落下乘。况绝句只此数语,拆开作一俊语,岂复成诗?“百战方夷项,三章且易秦。功归萧相国,气尽戚夫人。”恰似一汉高帝谜子,掷开成四片,全不相关通。如此作诗,所谓佛出世也救不得”也。(《姜斋诗话》)

看来这种碎片化,诗不成篇,意境不完整现象,不唯现在,古时亦较多见,不然也不劳大诗论家王夫之写文章。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话》曾云:“诗贵性情,亦需论法,杂乱无章非诗也。” 章法即是诗歌结构,是诗人对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亦即通常说的起、承、转、结。艺术形态与章法在内容上有重叠,然又与章法有区别。章法指的是结构,艺术形态构建指的是章法的艺术性,亦即章法安排的艺术。章法是指“起”、“承”、“转”、“结”四个关键点的布局。艺术形态构建是指如何处理好这四个关键点,营造出诗完整的意境。

营造诗完整的意境,需精心于诗形态构建。一件物体,至少有三根支柱,谓之三脚架。一张桌子,至少需三条腿,方得成形,方能稳定。诗的艺术形态架构与物体一样,有不可或缺的三个支点:目标点,立足点,着力点。诗人需要将这三个基本点架构为一首成功的诗,才能一气贯注,气象浑然,具可读性。否则,诗脉阻塞,意象散乱,不成篇章。构建完整艺术形态,即意境完整性的具体作法是:

聚焦目标点。目标点,是诗最终要表达什么,亦即通常说的诗的主旨。诗要聚焦这个目标点营造意境。

选择立足点。立足点是诗的舞台,如屋之基。应依实现目标的需要,选择适合的表现舞台,作为诗立足的基础。立足点多是名词,或动词加名词,且往往在题中出现,前者如毛泽东《长征》,后者如王维《观猎》。

把握着力点。着力点是诗由写景向抒意发力的支点,如果没有这个支点,则无从发力,没有前行的力量,就到不了目标点。故需牢牢把握,不得偏移。着力点一般用动词,有的出现在诗中或题中,有的隐藏在诗中。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其着力点“登”在题中。苏轼《题西林壁》,其着力点“看”在诗中。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的着力点“看”,则藏于诗中,不认真读可能找不出。

这三个点在诗中是什么状况,或者说成功之作是如何构建艺术形态的,举例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将愁心寄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目标点是李白为王昌龄愁,表达关切之意。立足点是王昌龄左迁龙标,写这样一样事。着力点是“寄”,因为远隔千里,无法面叙,只能遥寄,托邮差送太慢,便交给月亮,由风送去。这三个点,诗中皆有文字。为了将这三个点完整表现,诗题不厌共烦,交待了背景,这是李白作诗高明之处。

又如江岚《两游香山不见红叶有感》“京国十年住,香山两度游。空闻红叶好,不见一回秋。” 目标点是未见红叶之憾,立足点是两度游香山,着力点是红叶好却未见。为使这三个点完整一体,营造浑然气象,题目不惜笔墨交待背景。可见江先生艺术形态构建能力非同凡响。

有些诗在着力点中还分离出转折点。转折,是由景象描写向意境转化的关键点。这样,一首诗就有四个基本点。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目标点是揭示:在此山中不见山的真面目。全诗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句句不离,字字紧扣山的面目。其立足点是庐山,诗是在庐山这个舞台上展开的,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这个基点。其着力点是“看”,在“看”字上用力,横看侧看,远看近看,无论如何看还是看不清。其转折点是“不识真面目”,由“不识真面目”去发力,揭开看不清的缘由是“当局者迷”。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目标点是表达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全诗的字句全部围绕这个主旨铺设,为这个主题服务。其立足点是鹳雀楼,以鹳雀楼为平台,所有景的描写,情感的抒发都建立在鹳雀楼上。其着力点是“登”,重点写登楼的景致描写,因为“登楼”,才看到白日、黄河近景与远景。其转折点是“上”,更上一层楼,才能看得更远。

从以上几首诗例可以看出,把握好了这三个或四个点,诗一气贯注,语句凝炼而意含丰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融为一体,诗语跳跃而诗意连贯,气象浑然。

如果缺少了这三个基本点中的一个,或不能将这三个基本点有机组合,诗则凑泊而不成篇。看不出目标点、立足点、着力点的诗,是一首不成功的作品。

请看《达赉湖》“波光更比彩霞妍,鱼鸟相嬉百趣添。果是这边生态好,一泓碧水映天蓝。”诗有一个平台--达赉湖,整首诗都写达赉湖。但诗出现了两个目标,一个目标是描写湖美,写三个景--波光、鱼鸟、碧水。而写湖水颜色又出现两种目标,其一是“彩霞”色,其二是“天蓝”色。另一个目标是赞扬湖--比霞妍、百趣添、生态好。诗中有三个目标,因而不可能聚焦,也就不能围绕目标点营造意境,以致意境宽泛,凌乱。意义相近的词多次出现,主观概念性词多,缺乏浑沦气象。

又如《司法》“包公海瑞竖心间,自信今贤胜昔贤。明镜须悬民意里,龙头铡把出青天”。这其中也有好句“龙头铡把出青天”,但诗的意境不完整。主要是目标不明,诗与题不相称,致诗的四句缺乏内在联系,不能一体。题是“司法”,司法是法律实施,诗写的却是古代两个清廉公正的官员,诗大题小。“明镜须悬民意里”句经不起推敲,民意并不是司法的标准,法律才是准绳。也没有一个平台,“司法”并未作为这首诗平台,前三句的内涵都超出了司法范畴,诗也就失去了立足点。

这两首诗的艺术形态的三个基本点都不齐全,显得散乱,缺乏完整性。

艺术形态架构与章法的区别,可以从杜甫这首《绝句》看出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是两个对仗,因为四个句是并列的四幅画面,不少人认为没有起承转结四个部分。如果从艺术架构分析,则具备三个基本点。目标点是家居环境的优美。立足点是写居家,作者在家里。着力点是看。这四句描写的四个景全部是在家里看到的,前两句是在屋外看,后两句是在屋内看。艺术形态完整,诗营造的意境浑然。

因此,不仅要讲究章法,更需善于运用这几个基本点进行艺术形态构建,方能写出成功之作。否则,诗便疵点频出,缺乏可读性,甚至根本算不上是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3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