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法元:在文化散文之林沉吟与高歌
谭长燕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江西的散文创作风起云涌,成为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江西散文现象”。而评论家、学者总是用“三个方阵”来概括“江西散文现象”,即文化散文方阵、女性散文方阵和新锐散文方阵。在文化散文方阵中,活跃着朱法元先生的身影。
朱法元从贫苦的大山中走出来,先后从军、从政、从文。他有别于一般的官员,从他身上,你嗅不出浮躁的官场铜臭之气。他爱写散文,更爱自己的家乡修水。他把家乡写在散文里,被更多的人知道。如今,他的这些散文被发表在《人民日报》《散文选刊》等报刊,并入选《中国记忆·美文卷》《30年文学典藏)等选本。他已出版了《蓦然回首》《寒秋一夜》《沉静的山歌》《独行的咏叹》《最后的圣土》共五部散文集,而写军旅生涯的散文集《绿色的眷恋》即将出版,其中《沉静的山歌》荣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优秀奖、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而且,朱法元还准备将后四部书编为一套丛书,并称其为“真情四部曲”。人生的脚步没有停止,不论岁月怎样风云变幻,朱法元依然会守住家乡,守住他心中的那片圣土。
在“散文之乡”踏上散文创作之路
修水为江西省的一个边远县域,地处赣、鄂、湘三省交界处的幕阜山区,自古称“文章奥府”,为“濂溪弦铎之地,山谷桑梓之乡”,殷商时期,这里即有古侯国名“艾”,文化教育比较兴盛,后曾出黄庭坚、“陈门三杰”等青史人物。此地还盛产美女,不但闻名省内,还远播海外。朱法元便出生于此,在这个才子佳人辈出的地方,他十七八岁便开始写作,诗歌、杂文、小说都有所涉及,发表了几十首诗歌。20岁时,朱法元远离家乡前往福建莆田当兵,他的散文创作就在这里萌芽。
缘分到了,你躲也躲不掉。来到莆田,注定朱法元的这一生都将与散文为伴。“莆田是全国‘散文之乡’,在那里学写散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此,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地与散文结下了不解之缘。”朱法元说,真正和散文杠上,还源于一本杂志。
原来在当兵时,朱法元常常读到一本名叫《蒲公英》的刊物,该刊物为莆田市文联主办,主要以刊登散文、诗歌为主。看的多了,每读到痴迷时,朱法元便心里痒痒,开始写起散文。他还记得第一次送到《蒲公英》杂志编辑手里的散文是《洁白的珊瑚》,帮他审稿的编辑姓林,是一位和蔼的老头,人很热情。林编辑不但细细地为他审稿,还不厌其烦地提出修改意见,末了还郑重地说一番“别泄气,坚持下去,必能成功”的鼓劲话。
就这么折腾三四个来回后,朱法元的稿子竟然刊登了,他欣喜若狂。当他把这一好消息告诉战友时,一位“资深”作者告诫他:“你要把《蒲公英》作为摇篮哩,知道不?莆田什么地方?全国‘散文之乡’啊!”听到了这话,朱法元更受鼓舞,也让他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心想,在全国“散文之乡”学写散文,这个机遇可不能错过了!从此,他便拜林编辑为师,一篇接一篇地写下去。
两年后,朱法元又在林编辑的介绍下拜时任《福建文学》杂志主编的郭风为师。从此,郭风老先生对他不遗余力地指导使朱法元的散文进步飞速。得到了高师指点又尝到了甜头后,朱法元越发努力起来,创作散文的势头一发不可收拾,在全国
“散文之乡”踏上了散文创作之路。
30多年来,朱法元虽一直从事军、政府机关工作,但散文的情愫怎么也难以割断。只要一有空闲,或有了灵感,他便将思维从左脑转到右脑,驰入形象思维之境。
人生漫漫始终与“家”相伴
除了部队生活的经历,从小生活的家乡对朱法元的影响是渗透到骨子里的。不管走了多远或走了多久,他的心里始终都牵挂着自己的故乡,为那个永恒的“家”留有一个位置。
尤其人到中年,似乎老家在心里的分量越来越重。在按耐了多年以后,一年春节前,想念家乡老房子的朱法元突然“任性”地决定回乡过年,想再重温一次家乡新年的味道。
可当他带着美好的记忆奔向老屋,任凭一件件年少时的乡村趣事、画面在脑海中闪现,却怎么也不能把现在的老屋与当年联系到一起,这让他非常失落。夜里,朱法元躺在床上,四面透风,凉气渗入骨髓。此时,他倍加思念慈母,思念当年那种温馨宜人的氛围。
“其实,老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种酽酽的割舍不了的亲情。怀念在那经济拮据的年岁里,街坊邻里间的浓浓深情。虽然物质上不富有,但精神上是满足的。”朱法元说。
回城后,他把这经历告诉友人,并且自我解嘲,悔不该千辛万苦而去,带回一腔惆怅、满腹凄凉。友人思忖片刻,缓缓地蹦出了一句话:“你这是精神回家!”
他猛然惊醒,回到老屋不就是为了找寻那割舍不了的亲情吗?“拥有老屋的人是荣幸的,因为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他有一份牵挂,一份念想,一份精神寄托。”朱法元在他的文章《老屋》中如是感叹。
在已出版的五部散文集中,饱含的无论是亲情、友情、故乡情还是祖国情,都是朱法元情感的真诚流露。其中,《蓦然回首》写的是他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再回头对部队生活的回顾。
在《寒秋一夜》中,他把自己比作秋天的一片叶子。“秋天的一片叶子是微不足道、无关紧要的。但这个社会太浮躁,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引导人们沉静下来,多一些情感的温暖,多一些人性的关怀,多一些包容的智慧,共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我把这作为我为人为官的一种责任感的体现,尽管可能人微言轻,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我还是要表达,因为这是我的责任。”朱法元说。
在《沉静的山歌》中,他描写了家乡修水的31个人物形象,既有亲人,也有好友,还有如管贤、吴经理、“老龟”等有着不凡经历的人们,他们是老百姓的代表,是芸芸众生的缩影。他们是那么可亲可敬,可怜可感。“家乡老百姓的善良、真情、质朴情怀在我心里扎了根,而儒家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对我产生了影响。”一想到家乡,朱法元总有无尽的感慨。
《最后的圣土》是朱法元在世界各地走访时,想到祖国的种种现象,围绕国家、社会、改革发展走向的思考,表达了他内心对民主自由的追求与向往。在这部作品中,集中反应了朱法元热爱人民、祖国以及热盼和谐之情。这些情感,就像汩汩山泉,一滴滴一泓泓,轻轻地流淌在他的散文里,深深地渗入了字里行间。
在散文创作中追求故事性
朱法元是江西省散文学会的发起人、创建者之一,现兼任江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至今,他已在《人民日报》等全国多家报刊发表过散文,其作品还入选《中国记忆·美文卷》《30年文学典藏》等选本。他前后出版了《沉静的山歌》等五部散文集,其中,《沉静的山歌》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优秀奖、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江西省散文学会曾经举办过朱法元散文作品研讨会,30多名专家、学者对他的散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散文艺术创作上,朱法元有两个追求,一是追求有感而发,写出名篇名句,以增强警示性,二是注重散文的故事性,以增强可读性。“我的散文艺术追求就是直白,尽可能不加雕琢,不故弄玄虚。把较多的笔墨用在故事情节上,以增强可读性。”同时,朱法元又主张散文改革,他认为,现在写散文应加入小说的情节、诗歌的语言,但又不失散文的本性。
没有情感的散文就不是好散文,好散文应该具有四要素,即率真、情感、思想性和追求美的境界,这是朱法元一贯遵循的原则。他认为,散文首先是写给自己看的,是自我心灵的一种陶冶。散文要想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文章,是不可能被读者接受的。
“率真就是要敢于剖析自己,敢于反映事实,敢于阐发真情,敢于表达观点。—句话,率真就是要讲真话,要把自己的思想看法直言不讳地表达出来。”朱法元说自己喜欢散文并喜欢写散文是有原因的,首先,散文能表现出真实的自己,能把真实的东西书写出来;其次,散文与杂文相比能够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思想。
长期以来,不论是在写作还是工作、生活中,朱法元都保持率真、直接的个性,这与他曾经多年的军旅生涯密不可分。部队的教育和培养在朱法元心里基本确立了真、诚、直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成了他做人行文的基础,并且也体现在他的散文中。
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对散文写作甚至人生的影响,朱法元说:“出生和少年时代的生活是基础,部队的生活是提炼或者升华。”
文学评论家褚兢评价《沉静的山歌》时说:“览毕全书,方知作者对故乡的记忆多么刻骨铭心,作者丰盈的思念如河水滔滔不息。修水的汩汩波涛中,流淌的岂止是山中清泉?更有它哺育的子民不绝如缕的一腔深情……”
同样是江西修水人的吴爱民在读了朱法元的《最后的圣土》后,这样写道:写《最后的圣土》的人,心中一定保留有一块不曾受污染的心灵圣土。如果不是这样,他写出来的文字就不会有那么深刻感人。
今后创作方向将回归乡土文学
目前,朱法元在着手写他“情感三部曲”中的散文集《心海的军歌》。第一部是已出的《沉静的山歌》,为“故乡情”。第二部《最后的圣土》是描写他走出故乡、走上人生旅途后经历的人和事,叫“旅途情”。而第三部《心海的军歌》则是描写他的军旅生涯,反映军人生活、军人情结,表现军人的可爱与可敬。在这部散文集中,朱法元还将主要揭秘军旅生活中鲜为人知的故事,使读者对部队有更好的了解,从而热爱部队、热爱军人。
对于今后的文学创作之路,朱法元说,只要他还能思考,就会一直写散文。如今,他已经把写散文当作为社会做贡献的一种途径,在散文中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朱法元对社会和弱势群体有一种割不断的情怀,因为他也是从弱势群体中走出来的,总想站在他们的立场为他们做些什么。在完成了“情感三部曲”之后,他最终还是会回到乡土文学中,以期为乡土文学做出一份贡献。从山沟里走出来的朱法元始终没有忘本,并始终情系山区里的老百姓,这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已有了明显的体现。
在外宦游数十年,朱法元领悟到了一份独特的道理:劳动者不孤独,是因为他牵挂着土地;思想者不孤独,是因为他牵挂着未来;出家人不孤独,是因为他牵挂着众生。真正孤独的,是那些终生毫无牵挂的人。
同样,朱法元也不是孤独的,因为他始终牵挂着故乡。记忆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老去,家乡的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它的伟大。记忆中,家乡的人、事、物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反而越来越深刻。在这样的思想境界驱使下,朱法元的文章境界被无限延展,内在的文人气质也在人生阅历中得到升华。因此,他把继续挖掘乡土文学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创作重心。
此时,听着朱法元对挖掘乡土文学美好未来的憧憬,仿佛在田园山水间看到了他灿烂的笑容……
朱法元
1955年7月生,笔名筱竹、禅一。江西修水人。江西省作协会员。江西省散文学会发起人、创建者之一。曾任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助理巡视员等职,现任江西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江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江西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西省编辑学会常务副会长。著有散文集《蓦然回首》《寒秋一叶》,“情感三部曲”——《沉静的山歌》《最后的圣土》《心海的军歌》。作品荣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优秀奖、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