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维诗集《妖娆罪》
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2018年1月10日上午,著名诗人、小说家程维的诗集《妖娆罪》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著名评论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著名诗人、《诗刊》常务副主编商震,著名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思敬,著名评论家、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著名评论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霍俊明,著名翻译家、评论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汪剑钊,著名诗人、书法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陆健,著名青年评论家、诗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著名翻译家、诗人、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北塔,著名诗人、鲁奖得主、原《解放军文艺》主编、现《诗刊》主编助理刘立云,著名诗人、鲁奖得主、《中国武警》主编王久辛,著名评论家、《光明日报》文艺部文学评论版主编王国平,著名诗人、艺术批评家张成德,以及著名散文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姚雪雪,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毛军英,总编室主任程玥、文学编辑部主任胡青松、总编室副主任刘云、《百花洲》杂志编辑部副主任朱强。
姚雪雪:
今天我们要研讨的诗集《妖娆罪》是程维在诗坛消失10年后出版的诗集。他呈现出全新的语言面貌和写作姿态。他的诗歌语言貌似从“新文人画”里面拔出来的语言,滴着墨汁,却传递出一股新鲜的当代意识。当代艺术是一种历史性与现代性相交织的后现代艺术,程维这部诗集《妖娆罪》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他的当代艺术的一部分,至少体现出了他的当代意识,这是程维这部诗集给我们带来的新的成果。《妖娆罪》这个书名就有强烈的当代意识,这里面一定有他新鲜的诗歌美学倾向在形成。在我看来程维不是想写平常那种好诗,他想写出有消解意味,甚至有嬉戏精神的作品,把江湖与厨房混为一体,把爱与其他情感并置于同一空间,他在写作就是他在生活,他的妖娆之姿正是他新的艺术姿态,他的“罪”正是他可贵的艺术探索,是他向新的写作拓展的创新精神。现在平庸的写作太多了,写与不写都没有什么意义,但程维绕道而行,他这部诗集对于他个人或者我们这些熟悉他的写作的老朋友,我要说特别有意义。如果说他过去的写作是正步走,那么,现在他的写作步调完全是飞起来了,看得出他极为放松,他迎风飞舞,确实够妖娆的了。可以说程维做到了自由地面对诗歌这一文体,这无疑是诗人最好的状态。一个人握笔的手可以随意掌控笔墨,那他就进入了自由写作的境界了。语言、结构与要写的东西,都在他的掌控之下,从程维的这部诗集,我发现这个时代的好诗人在其他方面的综合艺术修为在诗歌内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正是功夫在诗外。中国新诗一百年了,我们这批人到中年的诗人能否为现代诗的写作拿出新鲜的东西呢?
在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各抒己见,从多个角度充分肯定了《妖娆罪》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吴思敬(著名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思敬):程维是我从八十年代就关注的诗人,他的新作《妖娆罪》的出版既是出版界更是诗歌界很重要的收获。首先,从《妖娆罪》中可以读出,他的诗歌自由、放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什么都可以写成诗,完全是"诗化的生存方式"和"自由的文人写作",超脱了现实,是一种最好的写作状态。与当下写作不一样,他任意挥洒,随意自如,就像"飞舞的凤凰"一样。他写的"心藏大恶“,敢于直面内在的黑暗,本质上却是善的,开拓了内心的观念境界。第二,程维的诗歌才气逼人,展示了江南文人的一种深厚文化内涵与精神气韵,表现出古代诗学与现代诗学的交融,走出一条自己的路。程维在作品里大量运用反讽的同时,又体现了对古代诗学的尊重,融合了他的血液、书卷气、又不堆砌,是诗书画从中达到了交融。第三,《妖娆罪》丰富了当代诗歌语言。程维的诗歌状态放松,口语、书面语、方言、大俗大雅,挥洒自然,融汇历史与现实,具有独特辩识度,程维的语言风格是对当下诗歌的重要贡献。
商
何向阳:(著名评论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何向阳)程维的《妖娆罪》给人的感觉薄如蝉翼重如铁。他在书中写的飞行,翅膀,飞是妖娆的,是轻的。他在书中写到肉身、俗世,黑色,铁器,罪是重的。他的诗歌在轻与重之间起舞,低音与重音之间对答,雨雪风之间穿行,灵与魂的飞升,他写的"我亲爱的灵魂》最为代表,让人感受到轻的味道,而各种刀枪剑戟给人的是一种重的份量。
张清华:(著名评论家、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程维不是一般的诗人,他才气逼人,是一个有抱负的诗人。《妖娆罪》通过反讽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和解,又保持了对话。当下的好诗,写得好,却产生了无效感,有的人端得太正,限制了才气的传达,关闭了与历史的对话。程维态度刻意软化,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形成奇妙的、批判性的关系。他在诗中以自画像式的,自我矮化,实现了主体性的自由,才能对现实进行有效处置。正是由于程维把诗人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处理得张弛有度。通过各种反讽、自我矮化、故意抑制的手法,通过老贼、哑巴等各种意象,带有寓言性,完成了一个个奇妙的批判。实现了个体与外部环境,彼岸精神的建立,解放了自己的语言,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效对话。《妖娆罪》的语言是迷人的,它松驰,真实而丰富,有着叛逆性与异样的个性,"妖"是异样,"娆"是丰富,《妖娆罪》与流行的诗歌语言构成了批判、间离关系,具有有效的承载力,是对当代诗歌语言的贡献。
霍俊明(著名评论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江西诗歌不温不火,程维的这本《妖娆罪》和刘立云的诗,把江西诗歌提高了一个高度。程维的精神姿态不是像许知远那样正襟危坐,程维是反讽与自嘲,却与八十年代"第三代”不一样,他在"身份"一诗中,是要讨回做一个平常人的身份。程维的诗歌与他的绘画形成了一种互证关系,他通过一种混搭的、泥沙俱下的写作方式达到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写作,他的诗歌有文人气、江湖气、野逸气,等各种气味的综合,与美国诗人布考斯基、弗罗斯特形成了某种内在的呼应。程维的诗与传统诗歌不一样,它有着强烈的变形感,诗人也更像一个半乡野化的说书人,一个语言的操持者。
汪剑钊(著名翻译家、评论家、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程维的诗歌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从看山不是山,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妖娆罪》体现了词语的魅力和人类文明的天真游戏精神,程维通过对语言的设置、拆解与延伸,使词的诗意本身呈现,达到了一个奇异效果,是一种高的境界。他的诗歌关注日常,芸芸众生和卑微之物,给人以另一种全新的启示和对世界的天怀。
陆健(著名诗人、书法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刘立云(著名诗人、鲁奖得主、原《解放军文艺》主编、现《诗刊》主编助理):思考新诗的高度与文本、与语言、与框架在哪里?把程维的诗歌放在江西是不够的,他的诗歌是在提升江西,带着江西在飞。《妖娆罪》中的西山,滕王阁,沙井,赣江等与程维的诗句是天然合一的,历史上黄庭坚诗歌与书法的高度,就是江西文化高度,也是中国文化的高度。
王久辛(著名诗人、鲁奖得主、《中国武警》主编):喜欢程维的画,也熟悉他的诗,这部《妖娆罪》所体现的是程维的美学范式与美学态度。妖娆是一种命名,罪是对美的一种干预。
杨庆祥(著名青年评论家、诗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读过《妖娆罪》后,我认为程维是当下最自由、最难已捕捉的诗人。他的诗歌写作像武侠小说里高手的"移形换位",里面有许多幻影,覆盖性的,更多的无处不在的维度。不像这个年龄段的诗人,也不像八零后、九零后的诗人,甚至已往的诗歌评论标准还无法对他的写作作出对应的评判。《妖娆罪》中的一首"苍茫”,只有三行:又到了不知所措的时候/平日的一身本事,都忘到了脑后/面对四壁而起的暮色,你能拿什么来对付”,一般的写作都是处理虚与实的关系,精神与历史,但他的这种写作由虚到虚。就像他诗中所说的"你能拿什么来对付"。《妖娆罪》具有历史与现实的维度,集中的"红灯记"、"好戏"以自由的方式重新拼贴,达到了一种政治无意识的解构效果。《妖娆罪》的写作呈现的是一种独特的“程维的版图"。
张成德(著名诗人、艺术批评家):
程维(著名诗人、江西省作协副主席)在答谢辞中说:感谢朋友们,天这么冷,路这么远,赶到中国现代文学馆来参加《妖娆罪》的研讨会。但想一下,我们来自更远,从南方到北方,到此地。这就产生了一个貌似好玩的疑问:为什么?就我而言,是为了冲着你们而来,为了请你们参加这个会,听你们的高论。还有一个是为着这个地方而来,北京,它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正是为了这两点,我们进行了一种时间和空间跨越(虽然现在交通工具很发达)。缘于此我们才有了这次文学的相遇。我想这也暗合了写作之理,如同诗,不仅句与句之间是跳跃的,跨时空的,而且它让读到它的人,哪怕是从微信上,也是跨时空的,而更关键的是作者在其写作间营造了一个时空,那就是诗意之国。我曾在一首题为《祖国》的诗中写过"流浪者啊,诗就是祖国/你走到哪里,就在它内心/你一写,它就跑到眼前来了/你朗读,它就打动人/只要它不把你抛弃,你就被祖国抱着/你撒娇,你做爱,你疼,它都明白"。《妖娆罪》是在我停止十几年诗歌写作,转向长篇小说和绘画之后,出版的诗集。这十几年虽然离开诗坛,没有发表诗作,但一直没有停止对当下诗坛的关注与思考,尤其当中国新诗百年之际,我觉得当代诗歌的面目是模糊的,纵观诗歌史,从诗经以降,各个时代的诗歌面貌都是清晰的,也许给百年中国新诗下定论为时尚早,但对当下诗歌我是不满的,尤其诗坛尚局限于“口语写作”与"书面语"之经渭分明之"划地为牢"的"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写作”之争,大诗人的写作是凡词语都是诗的材料与工具,口语,书面语,方言,戏文,皆为所用,大河雄浑,泥沙俱下,这才是饱满大气的黄河面貌,百川归海,大诗人手到擒来,人世万物皆可为诗。所以我写《妖娆罪》是有意对当下诗歌的一次冒犯。好在我转身还可以去写小说,回到旁观者位置,作为一个诗坛的局外者——"无名者身份"写诗。其实,诗人是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打着诗的暗语,彼此寻找着同类,于是我彼此相遇,用独有的、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诗歌来对话。令我珍惜并感恩。再次感谢大家!
(文图转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公众号,发言摘录根据周瑟瑟现场笔记匆匆整理,发言完整稿有待根据录音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