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南昌诗群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3

刘晓彬:评漆宇勤诗集《安于生活》

$
0
0



 

睿智的灵魂与深刻的体悟

——评漆宇勤诗集《安于生活》

文/刘晓彬

 

漆宇勤是江西诗坛中非常有潜力和才情的80后诗人。

他先后在《诗刊》《北京文学》《星星》《青年文摘》《意林》《诗潮》《绿风》《飞天》《读者》《岁月》《芒种》《诗歌月刊》《厦门文学》《青岛文学》《当代小说》《阳关》《都市》《岁月》《延河》《雪花》《创作评谭》等全国400余家刊物发表文学作品1000多篇(首)。25次获得各类文学奖励,有数十篇作品及个人传略入选多种选集和文学函授教材。

近些日子,只要有闲空,我就一直在品读他最近出版的诗集《安于生活》(大众文艺出版社),让浮躁的心绪在他的诗情和才情中得到平静和沉淀。

《安于生活》这部诗集是诗人从2004年至2013年间创作的近500首诗歌作品中精选出来的,应该说,可以代表漆宇勤这10年来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因此,我们在品读这部诗集时,其实就是在探寻诗人近10年来的心灵轨迹的变化。

 

(一)

翻阅《安于生活》这部诗集,给人整体印象是,平实、朴素、淳厚、生动,这些作品都是从心底自然流出来的。在品读的时候,我们可以随着诗人的诗情和才情一起流淌着,那么舒坦,但突然,又会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颤栗。于是,我们又不得不回过头来,在诗行中寻找那种“舒坦”不能涵盖的,但是又使你的心灵颤栗的力量。

在诗行之外,诗歌的篇章是更大的语言。漆宇勤善于运用这种篇章式的语言。他的诗歌艺术匠心和诗歌艺术特色集中表现在,他总是试图在平实、朴素、淳厚、生动的语言里表现自己那种内涵丰富的具有张力的思想感情和思绪。

2012年,在中国第三届地域诗歌奖评选中,漆宇勤荣获了创作奖。不难看出,这是对他在诗歌创作上引起较大反响给予的充分肯定,说明他的诗歌创作取得了不斐的成绩。

在这部诗集中,漆宇勤对具体的历史与现实、过去与当下的语境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深入洞察,并经由诗作予以准确的命名。他的这些诗歌没有绕过真切的历史与现实的意识,但在这些文化的批判中,却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睿智的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情怀。品读这部诗集,我们不会陷入那种简单的情绪当中,而是可以感受到一种心怀憧憬的激励和怀想。这些诗歌作品,起于诗人睿智的灵魂与深刻的体悟,而终结于我们阅读的感动与审美的愉悦。

可以这样说,漆宇勤的《安于生活》这部诗集,别具一格的深度个人化的写作意识,以及丰富而有价值的语境场域,犹如水晶般晶莹剔透,揭示着生存的艰辛和生活的压力,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等。

另外,对于这部诗集,漆宇勤在作品的语言上力求避免叙事过多,在作品的意象上追求明朗和集中的效果,所以,这些诗作又有一种简约空灵之美。

 

(二)

《安于生活》这部诗集共分六辑。第一辑是“水土不服”。

漆宇勤的出生地和工作地都在江西萍乡,所以他的艺术观照以及描写的着力点都集中在赣西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上,他优美的歌喉总不忘为这方水土放开吟唱。因此,这一辑诗歌作品具有比较强烈的地域特色。

漆宇勤对赣西的关注是寻求自我永久的心灵故土,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深厚的情感,正是这种情感创造了诗人的自我的诗歌地理语言。这种语言既属于诗人的个人写作经验,其中也无可置疑地汇聚了一种现实生活经验。于是,他的诗歌作品给人展示了地域空间对于定义诗人本身的作用。比如组诗《对一座城池的素描》:“当我想要为这座城池素描/首先要说的/依旧是城区道路上那些永远长不大的香樟/……/很多时候/树木以及潜藏在它们深处的顽强生命/与这个城市的性格有着惊人的相似/平凡,并且平静/落寞,同时坚强”(《树木》)、“总有一种充满暗香的花朵/以无法查知的形态开放/从那个古老的名叫唐朝的时代/一路步伐轻盈走到今天”(《烟花》)、“当我的父老兄弟回望几眼天空/然后顺着矿车钻进土地的腹部/煤,便成了唯一交谈的朋友”(《煤》)、“只有这种野性与骄傲穿越无数的烟尘/以石化的龙的精血的形态/站立在了这座小小城池的城楼/俯视来来往往的子孙”(《恐龙》)、“离天很近的地方,或离神灵很近的地方/一座山驮着禅宗的余晖/一座山书写着到家的风骨”(《一座山,两座山》)、“最初也许仅仅是某次祭祀的工具/也排着一二三四的座次吧/以神的身份在田野巡游/直到锣鼓骤然响起/舞者的隐秘话语让你的一个趔趄/傩,究竟有着一种什么隐喻/有着事关内心的一种什么震颤?”(《傩》)、“陶,或者瓷/成为这座城池的另一个名字”(《陶·瓷》)、“这座城池是活的/并将在1746岁的今天和明天/依旧保持美好和年轻”(《一个女人穿过北桥》)等。

赣西小城或者那些香樟树、烟花、煤炭、傩文化、陶瓷、恐龙蛋、武功山与杨岐山、北桥等等,是诗人在创作选择的几个关键词语,这些都是作为具有地域特性的词语被诗人抒写,并把安源、城市的精神、性格和日常生活隐含在这几个关键词的羽翼之下,从而成为诗人创作的一种期待,期待能振翅飞翔起来。

漆宇勤是一个对现实生活有着自己独特见解的诗人,而不是简单抽象地描写一个类型化的地理概念和地域风物“水土不服”的诗人。比如组诗《水土不服》:“必须谨慎地写下这两个汉字/据说它们可以上溯到春秋/并且与孔子的一次鉴定有关/如此平凡的一种水中的植物/萍水相逢于楚王的船头/之后萍乡这个词语开始发芽/并且日渐长大”(《萍乡这个小城》)、“这个煤矿的历史与满清有关/并且一直关联着许多名字/例如张之洞、例如盛宣怀/如果再往近一点/还有毛泽东和刘少奇等等”(《安源煤矿》)、“向西流并且分注到两个湖泊的水/有着个性鲜明的活法/就像饮着这河水的人们/他们都有着棱角分明的颧骨”(《向西流的河水》)、“一件一件平淡的事件/满足着整个城市巨大的胃口/也只有他们/芸芸众生的欢喜和泪水/让我嗅出这个城市的真实气息”(《萍水相逢》)、“一种名叫恐龙的龙/曾经在这个城市生活过若干年/如今它遁逃了/如今它穿越万年的精血”(《一种名叫恐龙的龙》)、“杨子失路/于是痛哭/于是有了杨歧这个名字/这个传说本身充满禅意/点化了一座千年的古刹”(《杨歧》)、“离天很近的那些古祭坛/在山顶已经祭祀了千年/并将继续沿袭这种凝重”(《一座山名叫武功》)、“手抚面容模糊的一片城砖/并最终邂逅覆盖在河堤之下的真实/最终发现这组诗歌不得不说的重量”(《我该说说那段城墙》)等。

另外,在这些诗歌作品的描写中,诗人情感的表现非常强烈,几乎是一种主体的宣泄。比如《痛苦》一诗:“当我如此幸福/回望父老的生活/我是多么的痛苦”等。

应该说,漆宇勤对赣西这块土地上的描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自己生活的抒写,而他对自己生活的抒写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成为他对一个地方生活经验的一种传达。同时,从中折射出当地的文化底蕴和诗人的想象,体现出某种聚合性并被时间所记忆,超越某些地域诗作类型化的语言和修辞,以及风格和主题的经验范围。

 

(三)

第二辑是“或有或无的爱”。

这一辑的诗歌作品无疑是充满着情感与情绪的张力,因为爱的魅力是无穷的,爱的力量是巨大的。漆宇勤追求、享受、感受和品味着爱,同时,也观察、欣赏、感悟和评价着爱,因此,诗人的心绪时常为爱而颤动。

漆宇勤的这一辑作品中有不少清新、优美,充满着生活情趣的爱情诗。比如《人比荷花俏》:“你要知道/现在,我怎么也无法/将你的一袭白色连衣裙/仅仅作为红色荷瓣的装饰来取景”。写出女子的俏丽,而这种俏丽在暗喻中形成的张力场,弥漫着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同时,这种美感又迅速地从诗人看到的场景中转入内心,然后再经过内心的发酵和过滤,最后凝结成为简练而凝重的诗作。又比如《忘路之远近》:“现在,你是对岸的风景/我起身,涉江来寻/穿过青草与树林/穿过藩篱和浅浅的河流/忘路之远近/水之暖寒”等。

在这里,漆宇勤更是写出了一些感人的爱情。比如《我在秋风初起的时候想你》:“我在秋风初起的时候想你/我在秋水沉静的时候想你/从今天开始/很多语言可以省略”,以及《凌晨一点的雨》:“凌晨一点的雨实际上起源于傍晚/但是只有到了凌晨/我才如此真切地听到雨点的声音/就像你的出现/其实已经很多年/但是只有到了现在/我才发现思念的沉重”。诗人把思念的沉重以“秋风初起”、“秋水沉静”和“凌晨一点的雨”来作为衬托,写出了诗人对爱的刻骨与铭心,让我们在他的诗行中感受到平实的语言里所蕴含的艺术表现力。

漆宇勤在这一辑中定义为“或有或无的爱”,我觉得,这是因为爱情在诗歌创作中经过想象,已经不再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真,而是从生活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艺术的真了。应该说,诗人在创作的时候,只要是曾经真正地爱过,而且,这爱是高尚的、纯真的、由衷的,那么,就能真正地把爱情诗写好。

可以说,这些诗歌作品都带有明显的特征,从情感与情绪出发而展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使他从专注个人情感的倾诉转向了对整个世界的关怀和关注。这样,爱的空间就得到了拓展和延伸,在静下心来时,则会被博大的心怀所包容。此时,诗人承担的写作责任,就像是一个爱情的守护者,呵护着情感的家园。因此,这类诗歌显然要比单纯的爱情更具有广度和深度,也更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四)

第三辑是“生活之重”。

对生存和命运的深刻描述和揭示,是这一辑诗歌作品重要题材。这些诗作涉及到一些社会问题,我们在品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可以从诗行中感受到诗人真正的良心与社会的责任心。漆宇勤的这些诗作,促人警醒。但是,除了一些大的社会情感和情绪之外,他的诗歌中有个人情感吗?或者,可以这样问:从漆宇勤的角度来品读这些作品,他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诗篇?

因此,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暂时跳出他的诗歌作品来看他的经历。漆宇勤于1981年11月出生在江西萍乡一个叫边塘的小山村中一个名叫“龙背岭”的村落,父母均是农民。1990 年,父亲去世,家境陷入极度贫寒。因出生地在农村且家境不好,他自幼便懂得生活的艰辛,深知农民以及底层老百姓的甘苦。他的情感和情绪与农民以及底层老百姓是血肉相连的。后来。读大学,进城市,考上公务员了,他不仅没有忘记农民以及底层老百姓,而且城乡生活的巨大反差,使得他更加深刻思念并同情着农民以及底层的老百姓。

比如他在组诗《将生活掰开,修补》中这样写道:“补一切平房、楼房的漏/掰开那些裂缝,填入沥青/填平一户人家水渍的烦恼/可是你自己生活中巨大的空洞/该怎么去补”(《将生活掰开,修补》)、“粗砺的陶替代细腻的瓷/骨感和温润白洁已无处可寻/现在,生活深陷灰色的沉默/在十五年后的大年初一/曾经的少年围着火炉/谈论房价,工资,腐败,幼儿园”(《九个曾经的少年谈论梦想》)、“拔第三畦的时候/她想到了死去的男人/很快泛成暗色/拔第四畦的时候/她想到了儿子/突然筋疲力尽/天很快暗了下来/因为想到儿子而终于绝望的刘桂兰/一屁股坐在了田埂”(《拔油菜蔸刘桂兰》)、“她始终认为/瓜果只应该出现在应该出现的季节/人们应该回到他们应该回到的地方”(《当正午的太阳泛着白》)等。

“将生活掰开,修补”构成了漆宇勤这组诗歌的中心情感,生活的艰辛便成为他在创作情绪中作品张力的主要源泉。城市和农村,无疑给诗人输入了一种新的参照系,他便重新思考曾经体验过的一切,而这些都在时刻撕咬着诗人的心。诗歌作品的张力来自于诗人本身情感和情绪的张力。因此,在这些诗歌作品中,能够切身感受到诗人的所处的写作位置,甚至能够倾听到诗人关注农民以及底层老百姓的心灵呼声,这也是诗人为他们生存抗争而创作的原因之一。

 

(五)

第四辑是“恬淡之心”。

品读这一辑诗歌作品,犹如是在与一个朋友对话,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成熟的睿智和温情的抚慰,也让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浮躁的心安顿下来,随着诗人喷薄的思绪流连在恬静的诗行中,体味一种淡淡的幽情,梳理一些岁月的纹理,以及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漆宇勤的这些诗作既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憧憬,更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切体悟。比如组诗《回归安详》:“时光突然变得柔软/在安静之中/我们终于重新找到安详/任清风吹来/一动也不动”(《重新找到安详》)、“这一种回归/远离高贵/远离梦想和思想/进入生活的内核/或曰本质的生活”(《回归》)、“让我们停下来吧/看葡萄的初芽吐出/看我们的希望渐次绿起/除过三遍草之后/成串的葡萄将挂满棚架”(《初芽》)、“在这里,在这间充满温暖的老房子/农事,以及喂养鸡鸭猪牛/以及老人孩子在树阴下动静结合/就是全部的美好”(《老房子》)、“要下雨了/泥土的味道穿过门前的时候/你楞了一下/一些东西在荒芜处发出脆响/一些东西摔成几瓣”(《泥土的味道》)等。

而且在这一辑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沉浸在诗人深刻的生命感悟和独特的诗意表达中,进入这些诗行里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别样的欢快与愉悦。比如组诗《素描》:“我看着它们的影子/在水中蹁跹/心头微动/如花之半开/水波轻皱”(《蝴蝶》)、“铺开一张纸/如铺开一望无边的农田/大片的绿/大片的粮食/大片的美丽无法言说/就像半开的花朵/你无法深入其中”(《素描》)、“当我置身于一万竿新竹之间/想要诉说/那些青翠的生命/突然都不言语/这种反差/让我的苍老/与竹木的沉着/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腾出大片的清闲/先种植了尖顶的山和圆盖的树/种植了一些蝌蚪与泥鳅的调皮/种植了微风初起时的一次心动/等待三天之后水稻移植后的光亮/它们确信/暗影与梦想同样可以准确把握”(《种植》)、“当蔬菜的种子在沉睡半年之后/从父亲隔年的纸包里走进菜园/又一次顶破泥土/这个春天才算是彻底苏醒”(《苏醒》)等。

应该说,漆宇勤的这些诗歌饱含了对睿智与体悟、感性与理性、吟唱与歌咏、速写与素描、抒情与写意、现场与再现、记忆与现实、内心与外延、反思与创新、独语与敞开相融合的诗意建构能力与活力。在这些作品中所展现的日常生活细节中,诗人以干净利落和朴素准确的语言,将自己的生活感悟与人生体察结合在一起。因此,漆宇勤的这些诗作又是心灵与语言、联想与技艺、当下与未来、独白与对话、盘诘与思索的诗性陈述。

 

(六)

第五辑是“行走的风景”。

这一辑与诗人外出旅行有关,即我们常说的旅游诗。在这一辑诗歌作品里,漆宇勤从整体上灌注了他深刻的人生体验,组合着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组诗《鄱阳湖:在自然的最深处》:“更重要的是/我已经来到鄱阳湖/回到自然的最深处”(《在自然的最深处》)、“嘘,千万不要喧哗/一来你会吵着鸟雀/一来你会吵着天空/一来,你会吵醒鄱阳湖”(《定格》)、“鄱阳湖的鸟/点亮了我的眼睛/仅仅是一次振翅或者飞掠/就给蓝色的背景添加了故事/给孤独的人找回微笑”(《鄱阳湖的鸟》)、“今晚,我与苇丛里的一只水鸟/找到相同的幸福/今晚,我与夜色下的鄱阳湖/找到相同的宁静”(《夜色下的鄱阳湖》)等。

从这里可以看出,漆宇勤是善于写这类题材的诗歌的。他在写这些作品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写他的人生感悟。而在写人生感悟的时候,诗人却始终不忘生活给予他的一切。当诗人在歌唱生活的时候,我们可以时刻感受到他对现实的思考。诗歌作品的表面语言以及语言的背后,诗意描写在隐喻和暗示中构成了他这些诗作的艺术张力。

在这一辑诗歌作品中,处处透溢出诗人对自己所到之处看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敬重与关怀。比如组诗《向北,或折向西》:“我在八百里行程之后踩着/几棵柔弱的草/导游说:这就是草原/与想象有一些差距/与黄沙有一些差距/与现实世界却很近”(《与现实很近的草原》)、“这种生疼/与当年突如其来的风沙打着措手不及/昭君的脸时有着截然不同的感觉”(《出塞》)、“当马头琴复活在蒙古包/苍莽升起牧歌落下/跨上马背如跨上某一个心愿/跨上马背看见大地在奔跑”(《苍莽升起》)、“五百年/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时间概念/穿越这个概念/平遥的城墙/该凸的依旧凸/该凹的依旧凹/就像此刻脚下的某一块青石”(《平遥:时间只是一个概念》)、“我同时发现/除了长城,还有其他很多地方/在一场大火的洗礼之后/泥土都会变得坚硬无比/并垒成一段速成的长城/例如华北,例如华东/例如每一个被铁蹄踏过的地方”(《到长城》)、“山上不长草、不长土/甚至不长石头/只长着和沙砾一样的/生活的沉重/只长着满是沟壑的/大地的现实和粗重的喘息”(《抵达》)等。

这些诗歌不仅表现了拥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情致和气息,更表现为拥有扑面而来的日常生活状态和气息。漆宇勤在挖掘这些内心生活矿藏的时候,又能直接切入到现代社会中老百姓的命运以及其中的精神世界,甚至是生存的危机等。

作为这一类题材的诗歌,其实并不必然地和诗人的这种行走所看到的描写发生直接的关联。因为对于一种精神文化视野的行走体验和感知,才是诗人不得不必然面对的这种诗歌创作的命题。只有在作为精神文化视野的行走体验和感知中,我们才能够真正去评判一位诗人在处理他对行走体验和感知时所展现出来的诗歌创作状态。比如组诗《向往》:“水,以支离破碎的方式出现/确切地说,是无数的沟汊/将沙地划出浅浅的纵横水道/在粗砺的沙石之外找到柔媚/这种柔媚/让海西的生命找到依靠/让水鸟翔飞在戈壁的腹地”(《支离破碎的水》)、“现在,我们停在了戈壁中间/如你所知,我们有所等待/如同骆驼刺在等待一次咀嚼/沙砾在等待一次践踏”(《戈壁:在海西》)、“天上人间柴达木/从千年前的湖泊中走了出来/从词典介绍的文字中走了出来/让永不停歇的风成为信使/或者翻译/展示一座一座土丘的倾诉或者昭示/让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填满每一个路过者经年的回忆/美丽每一个书写者满纸的艳羡”(《天上人间柴达木》)、“在这里/大西北的神圣/每一种生灵都充满性灵”(《向往》)、“在天山的寒冷之外/描写出简单的湿润/之后又慢慢地慢慢地隐遁不见/于是我找到了天山最后的形容词/那些单调的干与枯”(《在天山》)等。

品读这些诗歌作品,我们可以切实感受到,漆宇勤在这类题材的诗歌创作的体验和感知中,是作为对各地行走感知的内在视野出现的。当然,这都是诗人的行走体验和感知整合了他平时日常中的生活经验,让他平时的生活获得新的精神文化视角秩序,从而也为他的这一辑诗歌作品带来更为开阔的精神视野和更为深刻的人生感悟。

 

(七)

第六辑是“乡居,泥土芬芳或隐约的疼”。

如果说第一辑“水土不服”是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的诗歌,那么这一辑则是具有丰富的乡土气息的作品。

在这一辑的诗歌作品中,漆宇勤以他质朴的语言,精心构建了一个他曾经生活过的乡村世界,细致地描摹了乡村中那些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诸如灌浆、水车、与萆草的一次斗争、夏收、一片倒伏的稻子、一根稻草在风中瑟瑟旋转、一头牛在墙脚下晒太阳、一口鱼塘的水放干了、韭菜、土豆、红薯、白菜、南瓜、洋姜、辣椒、穿过池塘新修了一条大路、西瓜垛、老玉米、一只鸭子、日渐荒芜的小路……等等,无论写人状物,还是描述事件,都是那么形象逼真而传神生动,犹如一幅幅透着漆宇勤体温的乡村轴卷画。比如他写稻子收割之前的一个月最后一次进入稻田的深处拔萆子:“清楚地将萆子与禾苗区分出来/并灵巧的俯身,拔起萆子/投掷到田岸之外/他们的身影/曾经被众多的镜头锁定/成为摄影大赛上的一种荣耀/偶尔,被萆子咬一口/手上多了道痕迹脸上添一摺皱纹/拔萆子的乡亲不动声色/继续劳作”(《六月劳作:与萆草的一次斗争》),一句“偶尔,被萆子咬一口”的拟人写法,就把六月劳作的父亲以及他的兄弟们,进入稻田的深处拔萆子的辛苦情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比如他写空荡荡的村庄:“三百亩稻田长着稻子或是荒芜/十一个山头生长着坟茔和灌木/照例还有鸟鸣还有鸡犬相闻/当然也是春夏秋冬阡陌交通/只是某一个下午/村东樟树下晒太阳的老人/多了几句家常话/已经好久没见几个后生了”(《那些村庄:空荡荡》),将村庄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村庄里只剩下一些老人或孩童的尴尬描写得形象而传神。

漆宇勤始终关注着生他养他的故土,他的这些诗歌依然带有农耕时代的烙印,而不是机械化了的后乡村时代。比如他在《一头牛在墙脚下晒太阳》一诗中这样写道:“嚼几枚干草/若有所思的悠闲/这个时候,也许可以/将夏天的苦难与冬天的清闲/当作一种因果循环来享受/冬天的牛与一个农人有更多的相似”等。

从这一辑的诗作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漆宇勤的诗歌是扎根于现实的土壤,有着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风格,描写稳健扎实,叙述淳朴厚实,特别是善于对乡村那些生活细节的处理以及经验的捕捉。比如组诗《北风之前》:“在这个春天的末尾/我要再一次说到牛/说到那些设想中的苦痛和隐忍/它迈出一步,然后又迈出一步/给一片杂草丛生的水田/掀翻一行行歪斜的颤抖/我没有看见孩子们跟在犁耙后面/捡拾偶尔出现的黄鳝的喜悦/我忽略了这些”(《我在这个春天再一次说到牛》)、“牧羊是一个古老的职业/牧羊人与羊群感情滋长是在春天/而一旦寒冷到来/最肥和最瘦的羊只/都得与一次赶集发生关系”(《北风之前》)、“这些按照节气进城的庄稼/与南方的牛和北方的驴有几分相似/站在这个陌生的冬天/还带着一些木讷/也有一些憧憬”(《一些庄稼进了城》)、“一口鱼塘的水放干/在村里是一件大事/它一直是农闲后的盛宴/让游子手书的那幅乡思画/连塘岸上的青草都泛出清香”(《一口鱼塘的水放干了》)、“父亲一前一后的双腿/弓成农具的影子/将自己的一生种在地里/这些简单的农具/就这么告诉我们生活的本来面目”(《一把锄头是简单的》)等。

在这里,“乡居,泥土芬芳或隐约的疼”是一个基本的场景和情形,体现了诗人所熟悉的乡村生活的日常性状和情景。诗行中所透溢出的,是精神背景形态上的关于乡村的系列意象的符号,这些符号作为淳朴、清新、恬静、明朗、美丽的田园风光的载体,成为诗人创作的可持续的力量。应该说,漆宇勤从乡村到城市是经过自己不断打拼实现的命运转变的。因此,这也就意味着,他在与其他人存在相同的基准线的时候,他的心中就已经留下了一段深刻记忆的乡村标识。

 

结  语

这篇书评文章写了这么多,也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阅读感受,但愿能得到争鸣,这也是我所希望看到的。

最后,我想引用诗人漆宇勤在他的《安于生活》这部诗集的自序中说的一句话作为这篇文章结语:“一个写文字的人,不在于他吹得多响、喊声多高,不在于他年龄多大、资格多老,而在于他的作品。”

所以,我也想说,就此打住,有机会请去品读漆宇勤的诗集《安于生活》吧!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