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网-信息日报 发布时间: 2014-03-27 04:27
中国江西网讯
“吾师蔡起兴,系浙江人氏。垂髫识四声,搦管学辞赋,志学入清华。命运多蹇涩,至花甲之年,始喜栽桃李,芬芳遍九州……”26日,江西诗词学会、省楹联学会、省杂文学会的作家、学者熊盛元、胡迎建、龚联寿教授,杨晓苍、吴汉东、讴阳和媒体记者一行,在南昌成新农场一处刚刚修葺一新的墓地上,焚香祭奠我省一位“不知名”的诗人蔡起兴,江西诗词学会、省楹联学会、省杂文学会以及一些诗人作家敬献了花篮。朗诵的祭文是其学生刘红霞为其所作。说他“不知名”,是因为他生前曾因“历史问题”劳改三年,释放就业后成为教育工作者,生前只留下写在香烟标、皂标背面的一沓沓诗词稿。直到其去世后,他的才华才被发掘,其生前诗文被成稿后刊发。
![图片]()
![图片]()
![图片]()
追忆
追忆
四书五经烂熟于胸
蔡起兴,1920年出生在浙江吴兴,笔名乐中。他满腹经纶,知识超群,却因时代的变迁而历经坎坷。与他共事多年的成新农场中学老师杨晓苍告诉记者,“我与蔡老师相识,共事史地教研组,他学识过人,不善言谈,四书五经烂熟于胸,执教多年,一丝不苟。”两人不仅作为同事共同执教,生活中还毗邻而居,由于蔡起兴常年一人生活,一直以来,吃穿简朴,生活清贫。在杨晓苍的家中,他展示了蔡起兴写在香烟盒反面和废纸片上的诗词手稿,上面的笔迹规范,一笔一画间诠释着诗歌的意蕴和作者的才气。
在祭奠现场,江西诗词学会副会长熊盛元即兴赋诗:“一角荒坟惘惘寻,苔痕惨绿噬春深。忍听凄恻山阳笛,长守贞幽物外心。舟泛岂因流坎止,草枯偏抱卷施吟。招魂赋罢岚烟翠,伫倚兰皋对野禽。”以表达对蔡起兴的追思之情。
机缘
众人合力出版成书
1991年临终前,蔡起兴将自己唯一的积蓄2000多元交给邻居杨晓苍,希望留给他贴补家用。看着蔡老师从牙缝中省下的2000多元钱,杨晓苍决定用于为蔡老师出书,让蔡老师的学识为更多人所知。1992年,杨晓苍为之整理诗193首、词39首,编为《乐中集》,并无书号,只是为其诗词不至于湮没,印行送给一些诗友。
20余年后,与蔡起兴素昧平生的省文联诗人郑伯权先生慧眼识珠,认为蔡起兴的诗将个人遭遇与国家民族命运连在一起,酣歌畅咏,志存高远,气韵慷慨,别具一格,毅然筹资,请友人龚联寿教授将其诗词补遗、校笺,加上遗文与新编年谱,合编《蔡起兴诗文校笺》,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于最近出版。
除了为蔡起兴出资出书,江西诗人作家群体的代表还为蔡起兴老师修葺了墓地,在当天的祭奠仪式上,记者看到,修葺之前的老墓地仅有一块斑驳的石碑,在空旷的大地上备显寒酸和寂寥。而修葺一新的墓地石碑上则刻有“生抛裘马能长乐,死有文章不算空。”这是诗人蔡起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积极的人生观。他一生追求的不是裘马,而是“文章”,一生成就在“一吟”。
评价
新江西诗派的宗师
通过阅读蔡起兴的诗作,再对比他的座右铭:“待人应守儒家之忠诚,治事应持法家之严明。创业酌用兵家之权变,养心可奉释家之超脱。行文当如纵横家之灵活,读书当如墨家之兼爱。”两者可谓相得益彰。
在为其出资出书的诗人郑伯权看来,他觉得蔡起兴就是新江西诗派的宗师。他被这位素昧平生、生于浙江而葬在江西的诗人感动了。“读罢遗编泪潸然,先贤欲拜恨无缘。青山幸有诗魂在,一瓣心香祭墓田。”郑伯权挥笔写下的这首祭文,无疑是最好的诠释。
经过我省诗词学会、杂文学会、楹联学会中多位专家的努力,书籍出版后被寄送到浙江、重庆、黑龙江、香港等多地的高校出版社,以及省内外以及港台的有关诗刊、诗社的主编和社长,引发广泛关注。他们纷纷来信回寄诗词赞颂和答谢,表达敬佩之情。
![图片]()
![图片]()
■信息日报记者修杰淼 文/图
来源:( 中国江西网-信息日报 )
注:南昌晚报今天同时给予热别报道
注:南昌晚报今天同时给予热别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