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诗歌文化,促进全国性诗歌交流,9月28日下午,由中国诗歌学会、浙江省作家协会、海宁市人民政府三家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海宁)·徐志摩微诗歌大赛在浙江大学国际校区举行。参加此次终评会的评委有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曾凡华,浙江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曹启文,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诗歌月刊》杂志社主编王明韵,诗人、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杨东彪,浙江诗人叶丽隽、冬箫。海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姚建新主持会议。
此次参赛诗歌入选的条件须为字数在140字以内的原创现代诗歌。秉承“公正、公开、”原则,评委们在现场对每个奖项进行两轮的投票,最终从103首已选定诗歌中初步评选出了2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0个佳作奖和10个大学生特别奖。获奖诗歌将进行一周的社会公示,最后确定获奖名单。
本次大赛呈现了四大亮点。首先,参与者众,投稿数量翻倍增长。大会历经3个月的稿件征集,共收到投稿26793首,与去年14637首相比呈翻倍增长之势。三家联合主办搭建了宽阔的平台,全国各诗人及爱好者都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一展才华;通过常态化的投稿推送,如大赛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激发了大众的参赛热情;多元化的投稿渠道方便了全国诗友的日常创作投稿。这三个主要因素促成了今年的投稿“爆棚”。
其次,好作品多,创作视角尤显独特。题材方面,除了“思乡”这个永恒的主题,本届微诗歌大赛的参赛者们还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了身边和社会,尝试用诗歌反映当下的“五水共治”、“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现象和事件,传递了正能量。此外,在相对传统的“爱情”、“亲情”、“思乡”等主题上,创作者很多能够采用更为独到、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描写,以小见大,知微见著。譬如有些参赛者通过转变视角,从一只猫、一棵树甚至一滴水的角度去看待世界、抒发情感,进一步丰富了微诗歌创作的主题和内容。
第三,投稿面宽,学生群体参与踊跃。参赛人群无论是地域还是年龄段都分布更广。既有连年参加的参赛者,也有众多新粉丝。值得关注的是: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参赛愈发热情,成为本届微诗歌大赛的一个亮点。今年大学生投稿作品数量达3057首,占到投稿总量的11%,培养青年诗人的初衷得以初步实现。本届微诗歌大赛大学生投稿者分别来自两岸三地、海内外百余所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学子,更有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元智大学以及海外的英国剑桥大学、华威大学等学校的大学生参赛者。中小学生的微诗歌也充满了青春气息,他们将焦点聚焦于学校内外与家庭亲情,往往能从与成年人不同的角度出发,发现生活中独特的亮点,从更单纯的角度挖掘小事中的诗意。在他们年轻的视角下,微诗歌有了别样的风采。
第四,拉近大众生活,平台展示多元化。本届微诗歌大赛很好地将互联网与诗歌比赛相结合,深入大众。据不完全统计,本次大赛在“中国诗歌学会”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专栏达42次,首次打通了专业诗人与业余爱好者之间的信息和交流渠道。大赛期间,微博话题“第四届徐志摩微诗歌大赛”的阅读量达到800多万,微信公众平台“徐志摩微诗歌大赛”的粉丝也显著增长。借助于大赛的官方微博、微信,为参赛者提供了详细的赛事进度报道和答疑,更依据重要节日推出写诗主题,鼓励创作,针对热爱朗诵的诗歌爱好者推出微诗歌朗诵活动,为诗歌朗诵爱好者提供了展示平台。
浙江省作协党组副书记曹启文在总结中说到,微诗歌大赛在诗歌界的受欢迎程度成为已成为现象级赛事。随着诗歌的互联网创新,诗歌将从贵族化、封闭的特点逐渐转向开放化、全民化。
据悉,今年11月中下旬海宁将首次举办徐志摩诗歌主题音乐诗会,届时将邀请全国诗人、诗歌爱好者参加。
结束时,大会还组织了书法展示和诗歌朗诵,现场气氛热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