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袁:静谧的梨园
陈文秀
阿袁是个典型的学院作家,文字很华美,独具着张爱玲式的神韵。阿袁的小说就像莲藕,又像拔丝苹果,总能带起千丝万缕的历史文化记忆。她总能把当下的人和事,与诗经,与唐诗宋词,与京剧昆曲打成一片,从而构成了一种极具张力的喻说方式。
从2002年的《长门赋》现在,前后有13年时间,南昌大学中文系女教授袁萍,用“阿袁”这个随和的笔名在中国作家阵群赢得了重要席位。其中《郑袖的梨园》荣获2008年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篇小说第三,《长门赋》获得谷雨文学和上海文学奖,《鱼肠剑》《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分别获得2009年及2010年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的第二和第四……
文坛黑马
带着中国古典诗词韵味,行文中充斥对当下高校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欲望之下的描述,通过一种冷漠、悲凉的叙述,用接近华丽的古典词藻的表述,以“文坛黑马”般的身份闯入中国文坛视野,被大众熟知。长期以来,阿袁以这种冷艳的文风创作了20余部中篇小说,在评论界受到广泛关注。
阿袁声称自己算不上是一个高产量的作家,从2002年开始发表的《长门赋》到现在,她先后推出了《虞美人》、《蝴蝶行》、《锦绣》、《俞丽的江山》、《老孟的暮春》、《西货》、《小颜的婚姻大事》、《看红杏如何出墙》、《郑袖的梨园》、《汤梨的革命》《顾博士的婚姻经济学》《鱼肠剑》等系列小说,这些小说发表之后均取得较大反响,从而使她跻身于当代作家的一线阵营。
阿袁的小说大多指向她所熟悉的大学生活,将知识女性内心的世界剖析的淋漓尽致,而她的小说最动容之处就在于对高校知识女性曲折“心灵世界”的精细描画,对校园中的男女情感的准确拿捏。
《郑袖的梨园》写女人对女人的复仇,是以彼之道还诸彼身式的复仇。复仇的动力是郑袖早年挥之不去的后母“情结”,而复仇的终极武器就是“欲望”。《老孟的暮春》将美人迟暮的悲哀放置在21世纪的时代真实中塑写,更有了一种感同身受和触目惊心的创痛效果;《汤梨的革命》以诙谐幽默的笔调,嘲讽了文化高、地位高,貌美如花的大学教师的内心世界等等,把知识女性的生活情感表现的如诗如画,深刻、细腻,巧构布局,得心应手。
阿袁非常认同张爱玲曾经说的“写作者是不自由的”的定论,很多时候,写作本身看似都是自由创作,但其实是受到束缚,她对高校知识分子的生活、情感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变化都信手拈来,在这些熟悉的环境当中,她的世界观、她的行文风格都有了别人不一样的理解。
评论家臧策说:阿袁是大学里的教授,从新世纪之初开始写作并发表小说。她的作品并不很多,但却非常独特,有着张爱玲、钱钟书式的文风,这在当代文坛确实罕见。阿袁的小说,文字很华美,这种华美与走欧美路线的“先锋文学”迥异,也与同样浸润于古典文化的废名、汪增祺等作家的路数不同,更独具着张爱玲式的神韵。
迷恋传统
在一些评论家的眼中,阿袁的行文风格透露出一种冷艳的悲凉,用一些灰冷的言语刻画出了人物的内心变化,但这些与生活中热情、温暖的性格形成巨大反差。
阿袁说,之所以形成这种悲凉的基调,可能是因为自己向来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这种世界观在她所有的作品中都有较多的表现,这些特点或许源于她对世界的爱与恨、对世相的敬畏与忧思。
一个对传统文化迷恋的人、一个对现代化潮流不感冒甚至“退避三舍”的人,生活中的本色与行文中的风采结合成的双轨通道,必定有着区别与模式化的风格和个性。这些个性和特点都深深地打上了“阿袁特色”的烙印。
拿中国古典文学来说,恰恰是她这种偏执的迷恋形成了她小说的一大特色,有意和无意之间流露出古典诗词的美令不少读者拍手称快。
“流言是墨,泼出去了,就会在自己的道德底布上留下痕迹。可女人的人生怎么能没有流言呢没有流言的人生就如七月的天空没有星星,就如四月的桃树上没有花朵,就如十月的芦苇间没有艳丽的蝴蝶。天地将如何为之黯然失色”
“……她们都是老子的门徒。上善若水,至柔者得天下。她们是以温柔为鱼肠剑的,阴到至处,便是阳。所以,安静是傲慢,温柔亦是傲慢。这一点,男人不懂,男人以为这样的女人弱不禁风。却不晓得,这是能在黑暗中单骑夜走的女人。而呐喊中的女人,才惊恐,才寂寞。因为惊恐,所以要虚张声势,因为寂寞,所以要用自己的声音来陪伴自己。失魂落魄的声音比不得男人,甚至比不得李白和苏东坡月光下的影子。但绝望女人的夜晚哪里有男人和月亮呢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声音了。”
这样的句子出现在阿袁的笔下使得行文有一种古朴的质感,著名青年评论家汪政评价道说,阿袁的作品有一种晚唐、南宋时期文学的颓废美。小说中那种关于人性的描述,令阅读者更有快感。”正如阿袁自己说的那样,一直迷恋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字有一种致命的魅力,使我无法抗拒。
作家杨广虎说:阿袁用自己的华美语言解剖着我们当下庸常琐碎不堪的生活,她的酣畅淋漓轻云流水长袖善舞让我们迷失在生活大海,人们突然反省,头上冒汗,心里发冷,而茫然不知所措。没有作家六六对现实的直率和犀利,迷恋、沉醉古典文学的阿袁,她的小说蕴藏着诗词一般的柔美。她从《诗经》、唐诗宋词中走来,在内心的星空长袖善舞,这种孤独,只有月宫的嫦娥能懂,活在世间的凡人注定要在快乐和苦痛、寂寞和狂欢中,在欲望的挣扎中像烟花一样美丽,尘埃落定。
擅写女性
阿袁说她擅长写女性,她日常生活来描写大学中的知识分子,让人们在以往的刻板印象之外重新认识大学中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女性。阿袁以其亲身经历描写知识女性在其社会身份之外的现实生活,她们异于普通女人,同于普通女人之处,都揭示了她们在婚姻爱情上与普通女人一样的悲剧性。
“写一个女人,是一枝梨花春带雨,写一群女人呢,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世界上最迷人的关系,于我而言,不是男女关系,而是女人与女人的关系。”在《汤梨的革命》创作中,阿袁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这种关系的丰富性。事实上,之所以在行文中产生不少读者认为的悲凉基调也源于她对当下女性的关注。
在阿袁的“女性观”里,她说所认为的“女性时代”其实远远没有带来,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之下,女性在内心面临的困境永远要比男人要多,外部环境一直影响着这个群体状态。社会环境让当下中国女性的内心充满了困惑。
读者张平说:阿袁看透了女人,所以写得精彩,写得入骨。有人批评阿袁的小说太冷,缺少温情,我倒觉得未必,依我说,她的小说冷得还不够。阿袁的小说,细细碎碎的,像被树叶打碎了的月光,亦像八九月里的桂树上结的繁花。光是暗光,香是暗香,都在暗处。要静了心,细细地品味。
对话——
以女性视角探讨人与人的情感
笔者:有评论家认为你的作品有一种晚唐、南宋时期文学的颓废美,很有“张爱玲味道”;还有编辑把你称作“美玉作家”。你怎么看?
阿袁:我一直以来都很迷恋张爱玲的作品,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也受了她的影响。虽然我的作品不多,从2001年到现在,总共也就十几篇,但每一篇我在文字方面都很挑剔。有时候写了一上午,觉得不好,又全部删掉,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我的创作速度极慢——当然,也因为懒。所以,一个中篇也要花好几个月时间。也许和现在的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格格不入,但我乐在其中,我不想让我的作品在文字上有所缺憾。
在我创作的小说中,几乎都是以女性题材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微妙关系。我偏爱女性题材是因为它家常、感性、富有生活气息,也许正是日常生活中的这些小波澜、小故事、才显得更真实,更能打动人。
朋友建议开始了小说创作
笔者:你是如何走上文学之路的?
阿袁:我从小就非常喜欢文学,可能是因为父亲是语文老师的关系,潜移默化中,我看了不少书,小时候的作文也经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上念。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在大学念的不是中文系,但我从来没有放弃过文学的思想。工作后,我时常会写一些随笔或散文,投寄到本地的一些杂志和媒体,《南昌晚报》也曾是我的创作家园。
写中篇小是从2001年开始的,当时也是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他认为我的文风有广西作家林白的风格,于是也就有了《长门赋》的小试牛刀,没想到发表后非常受欢迎,北京、上海等地知名小说刊物纷纷转载选登,还入选了2002年度中国最佳短篇小说。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鼓励,所以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坚持小说创作。
文学就像生活中的至亲
笔者:你还是南昌大学中文系的副教授,平常的教学工作也非常繁忙,你怎么权衡工作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
阿袁:其实,我对于文学一直有着愧疚之心,我认为生活是多元的,我有自己的工作,有家庭,有朋友,写作只不过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尽管它在我心目中占得分量很重,但就像生活中的一个至亲,平常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关心,但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是有句叫“举重若轻”吗?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闲暇之余,我会看看书,我的枕边从来不会缺少读物,我就想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慢慢的经营自己的文字,尽管产量不高,但只要有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出来,还是颇感安慰的。
用阿Q精神对待奖项
笔者:四年,四部中篇小说登上中国小说排行榜;处女作《长门赋》被评为2002年中国最佳短篇小说;《鱼肠剑》囊获第十四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第四届北京文学奖;被文学评论家誉为“文坛黑马”……你怎么看待这些获奖?
阿袁:每次获奖,内心都会感到非常安慰。奖项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但我也并不强求。我会用阿Q精神来对待奖项,如果有当然会激动,但没有心里也不会因此起伏跌宕。
于我而言,文章写得好并不是件值得炫耀的事情。我只是个爱写作的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而刚好我的兴趣是写作。
阿袁 中国当代作家,原名袁萍,1967生于江西乐平,毕业于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在南昌大学中文系任教。2001年开始小说创作,著有《长门赋》、《虞美人》、《蝴蝶的战争》、《锦绣》、《俞丽的江山》、《老孟的暮春》、《西货》、《蝴蝶行》、《小颜的婚姻大事》、《看红杏如何出墙》、《郑袖的梨园》和《汤梨的革命》等十余部作品。其中处女作《长门赋》被评为2002年中国最佳短篇小说,并获《上海文学》优秀作品奖、中国最佳文学排行榜第六名。2008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中,阿袁小说《郑袖的梨园》位列中篇小说第三名。2011年阿袁创作的中篇小说《子在川上》同时入选《小说月报》和《小说选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