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南昌诗群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3

《家庭百事通》“人生故事·江西文坛40家”专号之左一兵:为袁隆平写传记的诗人

$
0
0


左一兵:为袁隆平写传记的诗人

谭长燕

从年轻的时候起,左一兵老师的诗文便在《文学报》《诗刊》《人民文学》《十月》等知名报刊发表,不但撰写了《大师境界》《大爱无疆》《商界大曝光》《情爱说》等长篇报告文学,还有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可即便这样,左一兵老师却仍称自己是个愚钝的人,不聪明但是能吃苦。

最初,他也没有想过会走上写诗的道路,还戏称自己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一不小心混进了诗坛,顶了一顶诗人、作家的桂冠。不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只要可以创作,他就认为拥有了一切。这是一个将创作视如生命的人,也是一个让人敬畏、尊崇的人。

以文字取暖  一首首诗歌在茅草屋里产生

左老师真正开始写诗,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那时,他正在南昌市新建县的电焊机厂做电焊工并兼职做厂里的宣传干事,正是得到这样一个摸到稿纸的机会,他便开启了写诗的生涯。

从左老师的话语和神态中,记者能感觉到,他特别能吃苦。20世纪70年代初期,左老师家境贫困,由于妻子不在身边,他在工厂做工的同时还要照顾年幼的女儿。每天,只有到了漆黑的深夜才是属于他的个人时间。

那时,左老师租住在一间仅五六平米的茅草屋里,走起路来地板“咯吱”作响,好像瞬间就会倒塌了似的。茅屋内没有窗户,冬天还好,一到夏天,活脱脱成了一个蒸笼。就在这样的小茅屋里,写诗成了左老师每天的必修课。他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子,创作至深夜。回忆起那时的情景,他说自己像拼命三郎一般,修行了七八年,将别人逛街、娱乐、休息的时间全用在了创作上。

1972年,左老师在《江西日报》发表了处女诗作,这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鼓舞了他的士气。从那以后,他便越写越多,发表的作品也越来越多。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大约10年的时间,是左老师创作作品最旺盛的时期,所发表的诗作数量达近千首。

“在我创作作品的最旺盛时期,每一件事物都能激发出我的创作灵感,都能够成诗,而且都能够发表。”左老师介绍说,以前他剪贴的诗歌等作品有三大本,但因搬了几次家的缘故,导致大部分都丢了,如今遗存下来的作品不足十分之一,且大部分都不能够让自己满意。

迄今为止,写了大半辈子诗的左老师只出过一本诗集。2009年,左老师将多年创作的诗歌整理成册,编成了诗集《那山那水那人》。在诗集的后记中,左老师遗憾地写道:“或许,这是我第一部且注定是最后一部诗集了。”即便如此,左老师也依然没有停下写诗的脚步,只要灵感一来,他就会坐到电脑桌前写诗。

为袁隆平写传记  获得南昌市滕王阁文学奖

1945年生于浙江杭州的左老师出,兄弟姐妹共十人。他从小就特别喜欢画画,曾经考取过浙江美术学院附中,但是由于家庭贫困而放弃了入学的机会。后因父亲工作调至南昌,全家便都搬了过来。

到了南昌之后,左老师先后就读于南昌八中(现为南昌十九中)和南昌六中(现为南昌一中)。上学期间,他偏爱文史科目,对数理化毫无兴趣。课堂上,他总是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在桌子下偷偷地画画。高中三年寒暑假,左老师都和兄弟们一起打工赚下学期的学费。除此之外,他业余的时间都泡在江西省图书馆,看了不少中外名著。他谦虚地说,自己只有这么一点文学底子。高中毕业后,左老师没有考取大学,而是被安排到新建县电焊机厂工作。

1979年末,从工厂回来,左老师调入南昌市文联,先后任《南苑》、《小说天地》(即《文学与人生》杂志前身)杂志诗歌编辑和小说编辑。1982年—1983年,他操办过两期诗歌讲习班。
  
他还下过海、经过商,后在致富快报社兼做编辑。在这期间,左老师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写诗。尤其在报社工作期间,他经常深入基层,到农村去,这对他而言是一件乐事,期间创作了大量反映乡村生活的诗歌。

几十年来,左老师都愿意与“草根”为伍,并始终觉得自己精神上是活在底层的“草根”。他认为,“草根”能吮吸天地之灵气,能触摸生活的痛痒与脉搏。“我很喜欢在基层的感觉,因为那对我来说是一种积累,一种沉淀,让人觉得很踏实。”左老师介绍说。也是因为在报社工作的经历,他结识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并与之成为好友。

2005年,报社派左老师撰写关于袁隆平院士的报告文学。接到任务后,他在袁院士身边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采访、写作。在这期间,他深入到袁隆平院士的学生、同事中了解情况。在海南三亚,他与袁隆平院士一起下试验田。此外,他还赶赴袁隆平院士的老家———江西德安采访其亲人。别人写袁隆平院士的采访只花了一个星期,而左老师则前前后后共用了一年时间——半年采访,半年写作。只要是对了解袁隆平有帮助的人,不论相隔多远,他都去拜访。

2006年年底,当报告文学《大师境界》出版后,袁隆平院士对这本书爱不释手,认真、仔细地研读。一次,袁隆平院士还伸出大拇指对夫人邓则说:“左一兵才是大家啊,这是目前写我的传记中最好的书!”2010年,《大师境界》获得南昌市第二届滕王阁文学奖(政府奖)。

退休后的“怪”习惯  白天睡觉晚上创作

尽管左老师在创作上吃了很多苦,但他都不以为然,并认为那是非常幸福快乐的事情。当记者问他什么时候最幸福时,左老师想都没想便说:“当自己的作品完成时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候,我觉得创作并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心情愉悦的享受。”多年来,他养成了一个奇怪的生活习惯,即白天睡觉,晚上创作。他平时不愿意和外界有太多的接触,不喜欢张扬,因为他觉得作家要潜下心来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退休后,左老师酝酿着一部长篇历史传记小说《汤显祖》。2010年上半年,左老师多次到抚州汤显祖纪念馆去采访,并看了大量关于汤显祖的书籍。

在写《汤显祖》期间,左老师的神经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中,不论是现实还是梦境中都是《汤显祖》的影子。即使休息得比较晚,他也会在夜里醒来,继续琢磨他放不下的作品。终于,在辛勤耕耘下,左老师于201111月完成30多万字的初稿。

为了让晚年生活更加充实,左老师还写了散文、小品、剧本等。20108月,他完成了一部动漫电影剧本《树米和巴克夏》。采访时,记者在左老师的电脑里看到,近两年他以“诗里诗外”为主题,创作了近70首诗歌。从他标注的时间来看,有时每天都会有一首诗诞生,有时隔几天一首。对他来说,现在写诗并不是为了发表,纯粹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他认为,写诗是随性的,当灵感来了,就要去写。

如今,左老师每天晚上都会到小区散散步或者和知心的朋友一起聊天、喝咖啡,但从来不做动作幅度大的运动。他认为,做运动就会消耗体力,而他宁愿花更多的时间和体力用来创作。晚上一般是他精力最充沛的时候,他常会通宵写作至早晨6点,可他并不觉得孤单,他总是自信地说:“我喜欢寂寞,而且也甘于寂寞。”

期望年轻人多贴近社会

“现在的年轻作家思维很超前、很活跃,他们比我们这一代人强,今后也应该比我们强更多。这样,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才能更强大,文化才能繁荣和发展。”在谈到青年作家时,左老师言语中充满了肯定,他坚信江西文学的未来还是要靠下一代来传承和发展。

同时,他告诫青年诗人,要多加强自己的文字功力,多和社会接触,深入到基层生活中,让诗歌和社会、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创作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他通过几十年的人生经验总结出一个道理:不深入实际就创作不出好的作品。

“如果诗距离生活太远了,那这条路就会越走越窄。”记者从左老师的眼神中能感觉到,他希望自己的经验能够作为年轻人的借鉴,成为年轻人的铺路石,以方便他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左一兵 原名蒋亦伟。1945年生,浙江杭州人。千余首(篇)诗文在《文学报》《人民文学》《十月》《诗刊》《青年文学》《北京文学》《解放军文艺》《福建文学》《散文》等报刊发表。著有诗集《那山那水那人》,长篇报告文学《大师境界》《大爱无疆》《商界大曝光》《情爱说》,长篇历史传记小说《汤显祖传奇》等。《大师境界》荣获南昌市第二届滕王阁文学奖。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3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