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诗意人生里美的应答
她是近年来中国诗坛上引起广泛关注的青年诗人,她的作品关注现实,体现民生关怀,不断建立和创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和美的秩序,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她为推动上饶文学走向全国做出了积极而有意义的努力。她的大量诗文在《人民文学》、《读者》、《诗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她参加过诗刊社主办的第24届青春诗会、中国作协主办的中国第三届诗歌节等活动,出版了诗集《在尘埃之上》《30位诗人的十年》。2012年经江西省文联推荐,她被录取到鲁迅文学院第十八届中青年高级研修班学习。她就是林莉,中国作协会员,江西省滕王阁文学院特聘作家,曾获上饶市第三届文学艺术成果奖、2010年度华文青年诗人奖、第三届中国地域诗歌创作奖、全国鄱阳湖诗歌大赛一等奖、长江颂诗歌大赛二等奖、全国牡丹诗歌大赛特等奖等。
不懈追求、创造诗歌绚烂之花
林莉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从小受家庭影响,喜爱文学。小时候,在夏夜,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林莉会给家人讲述自己信口拈来的故事。而和外祖母生活的那一段童年生活里,外祖母的民间故事也为她之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成为她最初的文学启蒙。林莉与诗歌结缘是在2004年。那年春天,一次与诗歌节的邂逅,林莉开始了自己的诗歌写作。初写诗歌,只是表达的需要,那种饱胀在身体里、内心里的对事物神秘的感应和疼痛。随着时间推移,一切都在生长。“诗歌”这颗种子给了林莉力量和勇气,也给了她另一种光彩。林莉说:“诗歌于我是一种追寻和回归,追寻就是不停地远走和高飞。因为无知而向往,因为向往而热爱,因为热爱而无畏,因为无畏而感恩。”
这些年,林莉写了很多有关“远方”的诗歌,她虚拟过阿拉善、盐津巴布等很多远方,那是她为自己构建的一个有弹性的理想王国。但更多的时候,她是走在“回家”的路上,在诗的意境里,她强调的是人类永恒的故乡的意义,地理的、精神的双重故乡。她写过大量关于春天和故乡题材的诗歌。“我企图让生活中有的我的文字里有,生活中没有的我的文字里也有。热爱生活,在那里获得人的思考和神谕,从而回到人情、人性、人道、人格、人心中来,回到天性和纯真、回到大善和至美中来。”林莉这样阐释自己的诗。
林莉从2004年参加江西省第二届谷雨诗歌节,开始系统诗歌写作,2005年组诗《一个人的行程》16首在《人民文学》第十期发,2007年组诗《春天手记》10首再次在《人民文学》第四期发表。由此她从单纯的无意识的文学写作,慢慢向有思考、有担当、有考量、有创造的成熟创作靠近。2008年11月,林莉受邀参加了诗刊社第二十四届青春诗会,期间创作的组诗《到一座小镇去》,获2010年度华文青年诗人奖。形成“小镇系列”的诗学审美和诗学情趣价值判断。2009年,她尝试打破传统的以乡土人文文化为背景的地域写作,不落入单纯的地方志叙述或描摹,写下组诗《在梦霜的大地上醒来》组诗48首,在《诗歌月刊》即现在的《中国诗歌》12期头条发表,入围第二届闻一多诗歌奖。随后,林莉以写异域风物、人情、底层生活现状为主题的组诗《盐津巴布》系列和组诗《高原》系列,转向通过意象的陌生化、零度叙述,来洞悉或揭示人们命运以及现实处境的写作。她创作的组诗《有关湖的绝句与传说》获由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组委会主办,江西省文联承办,江西日报、诗刊社联合主办的放歌鄱阳湖诗歌大赛一等奖。2011年,她创作的组诗《轰鸣》获诗刊社、中华文学基金会、江苏省作家协会、张家港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长江颂”全国诗歌征文二等奖。以上两组诗她没有把其当作普通的应景征文来写,它们是她给故土鄱阳湖和长江的礼赞,在这里,地理上的故乡和精神上的故乡结合贯通,成为她永恒的皈依地。2011年10月,她受邀参加由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厦门市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诗歌节。2010年,她的诗集《在尘埃之上》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的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0卷。2012年,华文奖获奖诗人诗合集《30个人的十年》出版,林莉光荣入选。在鲁迅文学院就读第十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期间,她重新审视和梳理了自己的诗学认识,通过丰富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充电,培育、修正自己的文学积累、素养、信仰、储备,藉此观照自我,折射世界,对文学从热爱走向了理解,对生命从使用走向了使命。
林莉从开始的文学创作到现在的继续文学创作,是一条探索如何提供一种“向读到它的人展示出一个使其更热情的空间”的美学文本的追寻之路。这是一位美丽的女子,这是一位因为诗歌而更加美丽的女子,她的人生因为诗歌而有了另一种光芒和异彩。
勤勉创作,结出诗意果实
工作中的林莉,保持着一个党员的严谨细致。她以一腔热爱投身于平凡的岗位,实践着“劳动着是美丽的”这句朴素而诗意的语言,成为一名优秀的运政执法人员。生活中,她朴素安静,喜欢读书、思考,愿意和大自然在一起,和孩子们在一起。田野乡间,一次次地留下了她的足音。她了解乡亲们的生存状况,并向他们输送乡村文化。在她看来,那是富有意义的使命。因为,在一个叫叶坞的村庄里,她度过了难忘的童年,那里有开满梨花的山凹、广阔的田野、血脉相连的亲人……带着疼痛而美好的童年记忆,她一次又一次地从内心出发,回到广袤的自然中去,那里有人们共同需要的善和美。在创作过程中,林莉崇尚真实、唯美和正面,为真切感受山山水水和社会风貌,她深入生活、亲身体验,寻找创作灵感,做到每一次创作都是发乎心灵的感悟和热情,使每一个作品都保持较高的质量。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成果,至今,林莉共创作发表各类作品累计70多万字。其中,自2004年以来,她先后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创作发表诗文万余篇。
林莉的诗歌里有一个更为深邃幽远的世界,给读者以启示和慰籍。她喜欢把“我”藏在草木物象里,试图构建一个人群之外的自然,或者说是超自然的世界。那是一个充满了神性的世界,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可视作乡村文明源头的欢乐园。那个欢乐园可以从中国古代诗歌中寻找到它的母体,比如《诗经》和《楚辞》,甚至唐诗和宋词。在以乡村文明为背景的中国古代诗歌里,花朵芬芳,植被茂盛,鸟雀飞行。她诗歌里的花朵和果实也是盛开在《诗经》和《楚辞》里的花朵和果实。在其中万物各从其内,万物各从其踪。很多时候,诗歌于林莉是一种追寻和回归。追寻就是不停地远走和高飞。因为无知而向往,因为向往而热爱,因为热爱而无畏,因为无畏而感恩。那是一条通往无限的路,为她构建一个有弹性的理想王国。回归就是还乡。生命和灵魂的还乡。引领人们抵达生命和灵魂的自由之境。它在无数个黑暗中照耀,赐以美的王冠。她在用诗歌的追寻和回归的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轻歌和礼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北大教授谢冕先生这样评价她的作品:“林莉的诗风醇厚、潇洒。南方水乡小镇上那些平常的风景,如一幅幅迷人的水墨画。语言文雅优美,蕴涵古典意趣,是一种久违的高雅。”
诗意栖居,谱写向美而生的人生答卷
一直以来林莉为人谦逊,安静内敛。多年来,她默默用笔记录着她的所见所闻所思。她的文字在信江孕育,在上饶这块乡土上发芽成长。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她忠诚于精神世界的塑造和求索,以谦卑而宽广的心怀,完成了艰难而神圣的跋涉历程,完成了对上饶人文的完美命名。她的诗歌,是对时间、生命、家园和底层人物命运的叩问,但其空间已越过这方水土,延伸为更为浩大的南方地理志和精神史。
她通过对历史人文、自然万物、大众生活、思想情感的追寻和描述,将个体的生命感知,汇入到芸芸众生的生存、命运中去,创作出了一系列独特丰富的文学文本。她的作品关注现实,体现民生关怀,追问人生、拷问灵魂,不断建立和创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和美的秩序,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美好而富有价值的精神国度,她更愿意写出那些感动她打动她的人、事、物,无巨细美丑。挖掘出人性、品质、真情实感。在人群中思考,在自然万物中领受,游离生活,却不丢失生活。也是一种“捡漏”的行为。她恪守着“一个写作者应该站出来看见被人们遗落的东西”这样朴素的写作原则。
她大量写春天、故乡、自然万物,她想表达的是它们蕴涵着的独立性、差异性,不同的文化底蕴、精神维度。其实她试图表达的还有命运和愛,这是她一直追求的写作母题。诗最终目的都是想给人们包括作者本身提供永恒的精神栖居所。社会、时空乃至宇宙,她筛选出她眼中的普遍的事物,普遍的生死,普遍的命运,普遍的爱,普遍的人。经历和体验它们的多样性、复杂性、矛盾性,是综合的省察、考量。然后得出她自己判断和确定的唯一性。带着她的温度、气息、烙印。她的良知和担当。不过她最看重的依然是诗歌对人们心灵和精神的构建能力,人与社会、自然、宇宙和谐,物质生态和精神生态诗意栖居。
林莉是一个善于用心灵和自然进行对话的人,她用文字告诉我们,在以钢筋水泥为象征的工业文明还没有完全占领的乡村文明深处,还有一个我们忽略却美好惊人的时间和空间存在。那里,是我们曾经出发的地方,也是我们在疲惫之后渴望回归的精神原乡。她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打量那些被遮蔽的事物,重拾爱的尊严和真谛。当这个世界爱的能力受到极大的损害,她的努力尤为可贵。
诗歌的发展与传承有着自身的规律,它有时候更需要随风潜入夜的细雨无声的滋润。她觉得只有让更多的人去读诗、写诗,去领略、感受诗歌之美,诗歌之于人心的净化与提纯,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中如柴米油盐一样不可或缺的元素,成为我们人的血脉中的因子、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诗歌对于人的意义才能充分体现,她坚持以对大自然美好景物的赞扬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坚持以对人们美好心灵行为的描述教化社会风尚,坚持以对自然社会的细致描绘宣传故土家园。向人们印证脚下的这片热土精神生态、物质生态、自然生态、文学生态和谐共进。
作为一个灵山的女儿,信江的女儿,如何在这一片变革、变化的水土上诗意栖居?如何增加自身心灵的亮度,生命的厚度?如何创造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如何不断践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党的十八大精神?林莉用她的文学作品,捧出了回味悠长的答案。
林莉 1973年3月生,江西上饶人。中国作协会员。滕王阁文学院特聘作家。曾参加诗刊社第24届“青春诗会”,就读鲁迅文学院第十八届中青年高级研修班。现供职于江西省上饶县道路运输管理所,兼任上饶市作协副主席。诗歌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天涯》《花城》《山花》等报刊。著有诗集《在尘埃之上》《30位诗人的十年》(合集)。作品荣获2010年度华文青年诗人奖、第三届中国地域诗歌创作奖等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