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情怀震撼人心
——读刘勇长篇小说《杀戒》
文/刘晓彬
打开这部以描写抗日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杀戒》,一首感人至深的充满家仇国恨的民族英雄之歌奔涌在我们脑海,该作品以它释放喷薄出来的悲壮情怀,给人以浓郁的艺术感染力和强烈的心灵震撼感。
小说叙述了南京沦陷后,一个叫小夏的认死理的男子,用自己的方式去复仇,最后将家仇转为国恨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1937年12月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小夏的全家二十几口人无一幸存,那天早晨,昏迷醒来的小夏从枯井里爬上来,看到的都是血淋淋的残缺不全的家人的尸体,惊骇之中失去了记忆,跟随逃难的人流来到了大上海。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唐爷收为关门弟子,并很快成为一名出色的雕刻工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夏的失忆症渐渐开始恢复,出生精武门世家的他终于找回了自己,开始对日本人进行复仇,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杀日本人,而且杀的都是日本高官,近距离地用雕刀接触,疯狂地品尝血腥的滋味。小夏成为传说中的江湖杀手,轰动了上海滩。唐爷和家族的人都不知道这个令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的杀手就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而唐爷的小女儿彩儿不久便发现了这个秘密。彩儿是唐家唯一坚持抗日的热血青年,她的命运很快就跟小夏纠缠到一起了,并让小夏在复仇中逐渐得到领悟,将家仇转为国恨,活着的最终目的是要报效祖国,驱除日寇。唐爷原本想要过太平的日子,但是这个家族因为小夏的存在,便再也不得安宁了。面对日本人的掠夺和欺辱,个人的命运、家族的命运终究要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唐爷也醒悟了,唐爷的家人也都醒悟了……
长篇小说《杀戒》描写的故事情节大多都是消失于时间与空间的隧道之中,但超出我们视线之外的,不是有意或者无意地去遗忘这些过去了的历史,而是在扫除了当今这个浮躁却激情四射的社会的某些痕迹之后,让我们再一次进入精神的炼狱,直面过去不能忘却的历史悲剧,直逼在抗日战争中逝去的灵魂。因此,在打开这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再现残酷而悲壮的历史画卷之前,我们的心理是有准备的,但仍然难以承受阅读带来的强烈反应,惨烈与悲壮淤塞胸中,透不过气来。小说富有理性和激情的笔调中,描述了主人公小夏用自己的方式去杀日本人,最震撼人心的还是他近距离地用雕刀接触,疯狂地品尝血腥的滋味。也许这样的描写太苛责在中华民族遭受的那场血泪劫难中创痛的心灵,但在那个灭绝人性的抗日战争时期,怎么苛责从灵魂到肉体被剥夺殆尽的不幸蒙难者呢?在那个只剩下残酷杀戮的年代,民族的灾难和遇难同胞们的不幸就在于此,反人道、反人性的劫难本质使蒙难者置入存在的创痛和裂伤之中。
应该说,这部充满刀光剑影的惊心动魄之作,是悲壮情怀的一次集中展现。只认死理的小夏,用家仇国恨的民族精神那无以遏制的力量,支撑着活着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驱除日寇报效祖国的身躯傲然屹立。作为民族英雄人物式的一个缩影,小夏为着国家的命运而同法西斯侵略势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他身上豁透出来的先是带有江湖豪杰之气,后来逐渐成长为真正的民族英雄。呈现出来的不是那种刺激人们感官的腥风血雨般的惨烈,而是活脱着一种激动人们心灵的悲壮情怀的色彩。在这部长篇小说中,自始至终透溢出的不仅仅有悲伤,而且还有悲壮;不仅仅有惨烈,而且还有雄壮;不仅仅有个人小我的家仇,而且还有中华大我的国恨。同时,伟大和崇高、雄壮和阳刚的主调贯穿整部作品。在这里,悲壮丝毫不散布怜悯和恐惧,而是淋漓尽致抒发国人对日本侵略中国的仇视和鄙弃,激起读者对小夏那民族英雄人物式的深深崇敬和由衷赞美。
长篇小说《杀戒》之所以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铭刻历史的抗日经典之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这部作品凝聚的是悲壮情怀能够挥发出强大的教育作用和鼓舞力量,民族英雄人物的雄伟和崇高的品质以及战斗精神,正是今天人们特别是青年人所应该学习的光辉榜样。因此,长篇小说《杀戒》的创作成功之处,应该得益于小说家对家仇国恨悲壮艺术的成功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