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南昌诗群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3

洪老墨:聆听诗性的呼唤

$
0
0

(一)

诗友邓小辉,70后诗人。

1993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中国国土资源报》《青年作家》《家园文学》《黄山日报》《江南都市报》等报刊发表作品。有作品收入各种选本。获奖若干。

诗友邓小辉此次投来的诗歌作品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何为诗人”这样一个命题,虽然这样的话题不新鲜,但却是永恒的。

其实,诗人不是彼此完全相同的,诗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别样创作。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具有独特个性和别样创作的人,都可以成为诗人,正如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会有诗一样的美丽情感,大部分人也只能在极少数人的作品中品读出自己内心深处的诗意一样。当然,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还会有其他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不过,诗人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一样,诗人也和普通人一样过着常人那种生活。诗人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也仅仅是因为诗人的情感和精神生活比普通人更加丰富,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美丽善良和人生的基本问题更加敏感。正如诗友邓小辉在诗歌作品中这样写道:“假如我不幸成为诗人/那草木里也定有我用灵魂躺好的字句”。

应该说,诗友邓小辉的诗歌作品,让自己在现实中超越生活之上,在灵魂深处聆听诗性的呼唤,当自己面对现实生活之时,就总会有所触动,感受某种内在的意蕴,于是就逐渐形成诗歌作品的主题思想。

 

(二)

诗友涂传禄,50后诗人。

供职于某政府部门,是“公务员写作”队伍中的一位。

他的生活经历非常丰富。种过地,做过农民;学过徒,当过工人;跑过腿,任过采购员;坐过办公室,摇过笔杆子;进过武装部门,也抓过枪杆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曾写过一些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工人日报》《新民晚报》《江西日报》《新南昌报》《南昌晚报》《春城晚报》《南宁晚报》《百花洲》《西山雨》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后因生活奔波而搁笔。2000年后又在网络上写诗,有诗歌作品先后被《诗歌广场·好诗大家选》《世纪诗刊》《天津诗社》《螳螂诗刊》刊用。收入多种诗歌选本。

应该说,凡是感动人心的诗歌作品,必然是流露着真情实感,呼应着诗人心灵和灵魂的诗歌作品。诗友涂传禄的这几首诗歌作品,写得真诚,热烈,毫无顾忌,情感非常鲜明。在这里,诗歌作品对情感具有某种宣泄作用,当然,并不是说诗歌作品就是情感的宣泄。诗歌作品只是强烈情感的宣泄和反映,同时也是强烈情感的审美和驾驭。因为这几首诗歌作品的情感本身不仅是抽象的,也是汹涌倾泻的;诗歌作品的情感可以强有力地推动读者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可以强有力地赋予事物的本来面目。

 

(三)

诗友熊亮,70后诗人。媒体人。

一个做事认真而且很执着的人。

发表作品若干。获奖若干。

此次他投来的这几首诗歌作品,应该说,题材不新颖,不但不新颖,甚至可以说是被大家都写烂了的题材;从构思和立意上来看,按习惯的看法,也一般。但是,他的这几首诗歌作品还是有两个突出的优点:

第一,诗歌作品中的情感非常丰富,很真挚也很感人,也有自己的个性。比如《怀念父亲》这首诗歌作品,是一位感受丰富、情感强烈的诗人唱给父亲的一首歌。

第二,诗歌作品中的情感的表现取得了情境和想象、形式与内容的有力支持。他的这几首诗歌作品的情感非常强烈,但表现在诗歌作品中的,不是汹涌澎湃的,而是一种静静的从容的表现,放佛是经验和想象的蹁跹。

因此,诗友熊亮的这几首诗歌作品写得还是不错的。

 

(四)

诗友王光辉,60后诗人。

先后在《萌芽》《西蜀文学》《天下诗歌》《黄河诗报》《中国网络诗歌史编》《作家导刊》等刊物发表作品。2007年开始参予网络写作并多次荣获全国征文个人和组合大赛大奖。

应该说,诗友王光辉是活跃在民间且具有一定实力的60后诗人。虽然他发表的诗歌作品数量不多,但是他的诗歌作品和他的诗歌观点让我刮目相看。

在诗友王光辉的诗歌作品中,诗歌写作技法运用得十分纯熟且得心应手。此次他投来的几组诗歌作品就是如此,我精选了其中一组关于乐器的诗歌作品,有四首。在这四首诗歌作品的艺术表现中,诗友王光辉就采用了多种诗歌写作技法,将平时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瞬间感受和体验进行灵感的培育和意象的提炼,并精心的组织和整合,从而使诗歌作品达到了预期的艺术效果。

诗友王光辉的这几首诗歌作品中最典型的诗歌写作技法是“通感”。关于在诗歌作品的创作中运用“通感”技法,我非常赞同诗歌评论家张德明的观点:“通感是诗人的艺术思维被调动起来后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这个时候,诗人的各种感官都沟通了,它们互相挪移、借用,把奇妙的心象描摹出来。通感也就成了 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诗友王光辉的诗歌作品:“你穿雾,涉水而来,宫商角徵羽凌空拔节。”“今夜,我的指尖上淌着月亮。”(《竖琴》)、“三月。后花园盛开罂粟,轻轻一摇,便有魔月渗出。”(《风笛》)、“江南无雨,鹅黄挂在树梢上。”(《古埙》)、“开蓬门,你舀来了半江秋色”(《洞箫》)。

在这里,诗友王光辉将听觉挪位与视觉,把听觉当做视觉来描写。这些意象经过精心的组织和奇妙的整合,诗歌作品的意境就变得深邃优美且韵味无穷。

 

(五)

诗友朱仁凤,60后女诗人。

作品发表于多种诗刊、文艺杂志、诗歌报刊,并入选多种诗歌选本等。

诗友朱仁凤此次投来的这几首诗歌作品,展示了她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想象跳跃能力,以及通过这两种能力展现出来的自我个性。她的这几首诗歌作品使用的是潜意识的幻想和自我情感的时空跨越,从渔夫和美人鱼的叙说开始,最后上升到恍惚的神思之中。

应该说,诗友朱仁凤的这种诗歌作品创作思维结构和思维模式,既受到了通话故事《渔夫和美人鱼》的思维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也与她的佛教信仰《来生,愿做佛前一枝莲》有关。童话故事和佛教信仰给她的诗歌作品的创作注入了潜意识的幻想和时空跨越的活力。在这几首诗歌作品的述说中,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诗友朱仁凤张扬出来的生命力,但是当这种生命力喷涌为诗歌作品的时候,也就会形成一派喧想,而且更能集中展示出作者的个性。

 

(六)

诗友周启平,70后诗人。

先后在《湖南文学》《星火》《中国诗词月刊》《湖南诗人》《编钟》《杯水诗刊》《淮风》《旅馆》等刊物发表作品。

对于诗友周启平的诗歌作品,平时读得不多,但他此次投来的这几首诗歌作品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阅读他的这几首诗歌作品,给我唤起了这样的感受,我在充满情感的诗行中穿行,深深地领受到了作者“为你守望。为你阅尽人间苍桑”“说好了,躲在诗歌里幸福地修行,幸福地老”的真挚的情感和沉甸甸的爱恋。

应该说,这一类诗歌作品并不好写,因为大家都在写,都在一比高下,如果不能写出新的意蕴以及新的角度,那这样的作品出来之后注定就是一个写作上的失败。诗友周启平却大胆地选择了这一题材作为抒写的对象,作为诗意表达的目的。他的这几首诗歌作品让如缕的情思随着秋风从诗行中飘出,缱绻的爱恋在诗行中“灌满行囊”。诗歌作品中的这种细腻和深刻,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诗友周启平的这几首诗歌作品,不仅情真意切,而且诗意的表达也很圆熟。诗歌作品中的意象:“秋天”、“孤零零的枝头”、“蝴蝶兰的芳香”、“影子”、“暧昧的黄昏”、“爱情的烛火”、“秋风”、“大雁”、“霜粒”、“支解的鱼”、“夜的碎片”、“繁星”、“感叹号”、“火把”、“暗夜里飞奔的孩子”、“星星点灯”、“坚固的细沙”、“鸟”、“云”、“清水”、“利刃”、“赤身裸体”、“稗草”等等,都很典型,富有质感,并比较准确地表达了诗歌作品的情感主旨。

当然,这几首诗歌作品也有它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有的地方衔接不够和谐自然,诗歌作品中的情感张力处理也不够恰到好处。

《军山湖》诗刊2期/2013目录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73

Trending Articles